2011.12.9 近年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一日千里,國家副總理李克強於八月訪港期間宣佈了一系列金融措施,希望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香港集思會顧問及人民幣課題組召集人黃啟民先生應邀就此題目發表演說,剖析香港過往的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里程,討論近期在建設和鞏固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方面的最新發展,並跟在場八十多名金融界從業員、商界行政人員、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進行交流。
針對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未來發展,黃先生認為主要包括:1) 擴大使用人民幣;2)優化離岸人民幣的調控措施;以及3)推動人民幣投資產品發展。對於國家希望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他指出了資本賬可兌換的四個主要條件:1)宏觀經濟穩定;2)金融監管制度完善;3)外匯儲備充足;及4)金融機構穩健。但基於人民幣尚未能自由兌換,他強調要注意風險管理。
~~~~~~~~~~~~~~~~~~~~~~~~~~~~~~~~~~~~~~~~
2011.12.7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否有必然的衝突?如何能使兩大陣營互相協作發展,以達至社會的最佳利益?針對這些問題,香港集思會舉辦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專題講座,邀請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氣候項目主管余遠聘博士到場主講,分析我們面臨的環境危機,並探討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余博士分析了目前香港的城市規劃政策,認為它主要採取「非地方」的方式,而這種規劃方式容易加劇社區剝削。他強調可持續發展不應是社會發展的障礙,並提出了幾個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原則:1)重視地方本身,確立並維持本地群體的身分;2)制定長遠的規劃角度(即50-100年);3)透過凝聚不同界別,合力規劃社會的整體前景;及4)注重生活素質的改進,而非追求消費和資源利用等數量上的增長。
~~~~~~~~~~~~~~~~~~~~~~~~~~~~~~~~~~~~~~~~
2011.11.14 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再次強調為市民提供優質生活環境的重要性。香港集思會特地邀請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出席座談會,討論政府處理各項環境問題,包括路邊空氣質素、廢物管理及氣候變化等議題的政策及優先次序,共有約40人參與是次座談會。邱局長強調政府會以行動落實各種政策,例如減少電廠及商用汽車污染,並推動粵港跨境合作,共同訂立減排目標。他舉例稱,在未來三年全港將有三分之一的巴士需要更新,透過安裝減排器、引入電動巴士等方法,將有效減低巴士所造成的空氣污染。
邱局長認為要全面改善本地的環境質素,市民須要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以配合政府的節能政策。另一方面,香港應開拓環保市場,利用本地的基建及技術,大力推動環保產業,建立本地的環保品牌。政府的資料顯示,目前環保產業僅占本地生產總值的0.3%,環保從業員則占整體勞動人口的0.9%,反映此行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2011.11.10 近年香港致力改革及推動醫療服務業,將之視為六項優勢產業之一。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前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先生應邀到香港集思會演講,分享在泰國經營私家醫院的成功經驗,並探討香港醫療市場的發展策略,吸引約四十名人士出席。針對本地的私營醫療體系,他指這屬於客人主導的服務行業,宜順應市場自然發展。
現時東南亞各地流行推動醫療旅遊,但要發展成為一項產業,他強調兩個先決條件,分別是客人的負擔能力,及客人在家鄉能否獲得有關服務,而泰國正好能為外國客人提供較便宜、而且較難取得的醫療服務。若香港要發展醫療旅遊,必須擁有足夠的醫護人員,同時解決醫療成本高昂的問題,才能吸引外地病人來港接受治療。他又強調,各國的醫療服務有不同的優勢及限制,香港不能簡單地複製別國的模式。
~~~~~~~~~~~~~~~~~~~~~~~~~~~~~~~~~~~~~~~~
2011.10.31 近日香港的管治問題備受關注,香港集思會邀請了港區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前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以及本會的項目顧問曾廣海先生,跟約60名與會者分享對香港管治策略的真知灼見。
曾先生于論壇上提出他在《香港管治綜合研究報告》中所得的結果,指出香港現存制度的不足及改善建議。他建議公務員應透過不同範疇的持續進修(包括文化及信念、實證與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等),以培養及增強領導能力;政府亦應就公共政策進行綜合評核,建構一套能自我完善的管治體制。
另一方面,羅女士認為管治團隊中的不同成員,包括行政長官、問責局長、行政會議成員及常任秘書長,必須建立互信及共識,在重要的政策諮詢中體現集體決策、集體負責的團隊精神;與此同時,政府應實踐「政治問責」與「行政問責」並行,以提高整體管治效能。
2011.8.19 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先生,應邀出席香港集思會主辦的「下屆特區政府新形勢」專題講座,吸引近60名與會者出席。特首「跑馬仔」是近日城中最熱門的話題,劉先生一一分析了數名熱門特首候選人,各自的優勢及勝算,更認為現時社會上求變的聲音較多,熱門候選人可考慮在這一方面著墨。另外,現今社會日益分化,大小爭議不斷,劉先生認為下屆特區政府應在民生、經濟和政治之間取得平衡。
~~~~~~~~~~~~~~~~~~~~~~~~~~~~~~~~~~~~~~~~
17.6.2011 前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麥齊光,應邀到香港集思會發表演說。麥先生以「城市化與可持續城市系統:香港的故事」為題,與近50名與會者,分享香港走過的發展道路,包括山坡護理、防洪和交通基建等,如何讓面積僅得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城市面貌在短短五十年間煥然一新。麥先生認為,香港過去一直較注重城市硬件的發展,投放大量資源在基建上,在推動香港城市發展的極為重要,但未來亦需要同時注重軟件,亦即價值觀的體現,包括環境和文化保育等,才可達到可持續發展。麥先生又提到,本港人口達700萬,但居住和工作都集中於已發展的24%土地,撇除40%效野公園用地,如何發展剩餘土地,讓香港成為一個「質量城市」,是未來不可忽視的一環。
~~~~~~~~~~~~~~~~~~~~~~~~~~~~~~~~~~~~~~~~
16.6.2011 香港集思會舉行論壇,邀請機管局行政總裁許漢忠及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馮永業親臨本會,就《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建議的兩個發展方案進行諮詢。許先生和馮先生在諮詢會上就方案提供進一步資料,而近40名來自建築、工程、環保、運輸、製造、貿易、展覽、金融、經濟研究、法律、學術及傳媒等界別的資深人士,亦就方案的可行性、經濟效益、環境影響及財務安排等提出意見。
~~~~~~~~~~~~~~~~~~~~~~~~~~~~~~~~~~~~~~~~
17.5.2011 中銀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先生,應邀出席由香港集思會主辦的「十二‧五規劃下,粵港澳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座談會,與44名與會者分享他對有關課題的看法,以及粵港兩地深化合作需要思考的問題。謝先生提出,兩地經濟規模差距將會在未來數年擴大,而體制及文化差異亦會更為突出,因此在粵港合作的大方向中,香港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香港宜集中發揮其在金融、航運和物流上的優勢,透過粵港合作,整合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形成大珠三角國際都會圈,參與全球競爭,成爲全球經濟樞紐之一。
簡報
~~~~~~~~~~~~~~~~~~~~~~~~~~~~~~~~~~~~~~~~
2011.4.7 在2011年3月11日,一場9級地震及隨後高達14米的海嘯襲擊東海岸,並嚴重破壞了日本福島核電廠。事件發生後,公眾一方面擔心日本食物可能受到污染,另一方面為核電廠的安全感到憂慮,各地開始質疑興建核電廠的計畫,甚至在全球掀起一股「反核浪潮」。
香港能源學會榮譽顧問陳漢輝博士應邀到香港集思會發表演說,與三十六名與會者分享有關核電安全、輻射防護的專業知識及見解。根據陳博士的分析,基本上核電是一種安全的能源,但當局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減少大亞灣核電廠發生意外的機會。陳博士在會上提出三項重點建議:1)檢討現有的安全措施及災害管理計畫;2)加強目前的安全系統及後備支援系統,以及3)為全港市民制定一套針對輻射洩漏的應急計畫。
2011.3.10 「廢物問題迫在眉睫︰出路何在?有無必然方案?」研討會
逾200人出席 座無虛設 交流熾熱
香港集思會於2011年3月10日舉辦以「廢物問題迫在眉睫︰出路何在?有無必然方案?」為題的研討會。香港集思會邀請到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及兩位專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中國環境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 林健枝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環境技術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潘智生教授,在會中作專題演講。同時邀請到香港集思會顧問、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擔任研討會主持。
當日與會者逾200名,包括政策研究機構人員、學者、環保業界及工程界人士、環保關注團體代表、零售及餐飲業界人士、中小企、社企、區議員及廣大市民等,涵蓋範圍極廣。當晚座無虛設,與會者競相發言、主講者積極回應,經過3小時的熾熱交流,研討會在友好氣氛下完滿結束。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於會上表示:「香港的廢物管理策略,必須是多管齊下︰減廢、回收,引入現代化處理設施,及時擴展堆填區。」
「在落實各項減廢及回收措施方面,我們必須加強源頭減廢。香港目前的回收率為49%,政府會爭取在2015年把回收率提升至55%。」為了達標,政府會在全港及地區層面推動一系列的政策,包括︰
加強回收硬體設置
– 透過法例和資助形式為新建及現有物業加裝回收設施 ,加強硬體配套;
– 推廣於屋邨和商場就地處理廚餘 ,例如裝置廚餘機,並讓用戶先租後買
推動地區回收運動
– 于18區建立回收網路,推廣以物易物及廚餘回收 ;
– 透過前線政府部門的網路推動減廢
落實生產者責任計畫
– 實施第二階段塑膠購物袋征費;
– 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畫 ;
– 就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諮詢公眾
此外,政府亦會引入以焚化為核心的現代化處理設施,污泥處理設施、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及有機資源(廚餘)回收中心的設立,轉廢為能。與此同時,亦會擴建堆填區以處理三大類型的廢物:
1.焚化設備規模以外未及處理的都市固體廢物
2.不可焚化的廢物,如建築廢料
3.經焚化的垃圾所餘下的灰燼
邱局長說:「隨著加強源頭減廢,引入現代化設施,我們預計至2015年,落入堆填區的廢物總量將由現時的13,300公噸,下降至11,500公噸;及至2018年,將近一步下降至8,000公噸。」
另一位講者林健枝教授則以時日無多為理由,促請政府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問題的製造者→問題的解決者) 的政策。他說:「在評估可接受的環境影響後,應以跨代/ 區域及善用僅有的資源的原則制訂一套綜合而可行的總體策略。」他又建議運用以下三個重建信心的政策工具:
1.如期實施堆填限制 (Landfill ban) , 不再接收尚可回收或處理的廢物,從而促進回收業的建立。並加促配套措施的立法, 減少塑膠/易腐爛物料運送往堆填區。
2.管理協議 (Management agreement) ,以環境表現作費用/獎勵/懲處的基礎, 條款由政府、服務供應商、社區人士及可信的協力廠商協商制定。
3.回收業 不能過分依賴科技,必須透過教育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第二位講者潘智生教授則表示:「要達到在2015年由目前49%提升至55%回收率的目標,我們必須通過設立OWTF(廢物回收處理中心)、提高回收率較低的物品如玻璃及廚餘;減少使用包裝紙及落實生產者責任PRS(Implement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 計畫。」潘教授以臺北為例,該城市在2000年實施垃圾隨袋收費後,回收數量迅速上升。
至於堆填區的問題,他指堆填區不能無限地擴展。因此,除了堆填之外,必須採取其他方法來解決 廢物問題。例如引入焚化設施,好處是它只占地11公頃,每天能處理3,000公噸的廢物,符合香港的需要。
是次活動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位於金鐘海富中心的校舍進行,並獲以下21個友好機構支持: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三十會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環境分部
香港工業總會
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香港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
香港政策研究所
香港食品委員會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
香港環境評估學會
香港廢物管理學會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
傑出靑年協會
群策學社
綠色有機生活協會
The Roundtable
(以筆劃序)
16.2.2011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電驅運輸發展主管麥齊明先生應邀到香港集思會發表演說,與二十四名專業人士及工商界代表分享他對電動車的知識和看法,包括海外國家推行電動車的經驗。
麥先生于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工作30餘年,近期負責建立電動車充電的基礎配套設施,推動電動車普及化。麥先生于1997-2002年曾任亞太電動車協會秘書長。
麥先生認為現時電動車使用屬於初步試驗階段,前景視乎多項因素的發展,包括充電網路、充電的計價方式,以及電池買賣和租用價格等,而電動車在香港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右駄車的供應,整體成效仍有待評估。
4.1.2011 香港集思會舉行記者招待會,就如何鞏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作出第三輪建議。會上人民幣課題組成員黃啟民先生、梁家齊先生、李婉如女士、及陸偉棋博士分別會見傳媒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