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令香港更宜居
2025 年 1 月23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深化改革令香港更宜居
龙年将尽,根据中国习俗,今天是家家户户厚礼送灶君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拜托灶君说好香港故事,那灶君对活在香港会如何禀告玉皇呢?
日有阴晴,潮有高低,香港回归後社会秩序经历多次起伏,每次政局低潮时都带走了一批活得不惬意的港人,不过总有部分人回流,最近的一次也不例外,想是他们在异乡住了数年後,醒觉香港虽非天堂,但比起他们侨居的地方还胜一筹。
香港在不同国际调研机构发表的全球最宜居或最快乐城市榜曾因2019年的社会动乱和及後对抗新冠疫情封城3年而大跌。随着平乱和开城,去年根据英国《经济学人》EIU全球宜居城市指数,香港全球排名回升至第50名,撇开封城抗疫因素,反映「揽炒」行为非但不能达成政治目的,只会对狮子山下数百万居民造成不公,令广大市民生活不快乐,令香港不宜居。
家在香港有何好处?特区政府官员经常在国际场合强调香港对投资营商提供的优良环境,包括「一国两制」下的法治丶独立司法制度丶廉政丶简单税制丶低税率丶外滙及人身出入境自由,知识及非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发达基建设施等。
其实住在香港比其他在宜居榜占高位的城市还有其他好处,包括公共交通丶水电和电讯服务高效,收费较低及少有工业行动,市民可选择私家或公共医疗服务,子女享受12年免费教育,林林总总的政府资助和津贴,购买日用品和服务消费毋须缴交销售税,就业机会多,犯罪率低,不同宗教信仰和种族的香港居民都不会互相攻讦或诉诸暴力冲突,亦少有瘾君子和无业人士躺卧街头,家长毋须恐惧子女上学遭受童党欺凌或枪击伤亡,还有消费模式丰检由人。这种种好处,港人可能视为理所当然,反而在香港定居的外国人比地道港人感受更深。根据网上资料,扣减来自印尼丶菲律宾及中国(内地)後,香港有13万多外籍人士居住香港,其中不乏退休人士。若有人认为外国商人向钱看,甘愿替特区政府宣传香港故事不足为信,大可听听这些外籍退休和非经商的人士为何选择居港的故事。
读者或会问,若生活在香港那麽具吸引力,何以它在联合国去年公布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榜上排名只得86位,按年跌4位?可惜调研计划并无深究受访者感到快乐或不快乐的因由。
由於「快乐指数」是以受访者主观评价制定,也许是港人对快乐泉源的看法有别其他城市的居民,也可能是港人惯性「腌臢」和急躁,容忍度低,对人对事总觉不顺眼不合意,故此不快乐。也许有人觉得香港社会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这些缺陷若政府不能弥补,市民实难知足常乐,例如贫富悬殊丶中产阶级萎缩丶社会上流机会减少丶人口老化衍生的医疗及社福重担丶适龄劳动人口日降丶年轻人置业困难丶屋租铺租高昂丶政府过分依赖向土地交易徵税为主要收入丶市区重建速度追不上楼宇老化,造就劏房温床等老大难问题。
去年7月夏宝龙主任提点特区政府要「识变丶应变丶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综观本届政府至今施政各范畴,部分有创新政策和举措,部分则以「提速丶提效丶提质丶提量」优化各项行之已久但未必合时宜的政策,大刀阔斧的改革仍有待见於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丶税制丶及上文提及存在已久的其他结构性问题。2025至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将於下月发表,且看政府如何「利用」近年出现结构性财赤这契机,透过财政管理,更大力推行改革,让港人过一个可能先苦但後甜的蛇年。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