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游热潮下的暗涌
2024 年 12 月19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外游热潮下的暗涌
去年香港新冠疫情复常後,港人多作报复式旅游,至今以「变本加厉」形容这种消闲模式也不为过。过去一年各类媒体登载最多的广告,不再是疫情前的推销新楼盘,而是旅行社丶航空公司丶邮轮公司推销外游,以及发行信用卡的银行推销外游消费奖赏。假如今年圣诞和新年的外游人数破纪录,大家应不会感到意外。
以上现象源自多个原因。在宏观层面,反映香港社会和经济结构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微观层面,则为政府和商界特别是地产丶零售丶餐饮业,以及希望雇员不会快闪的其他行业雇主带来不少烦恼。外游本来是生活经常承受巨大压力的港人之减压良方,有助宣泄心中郁结,包括无力影响政府改善施政而可能积存的怨气(近日有媒体评论关注社会怨气的形成),也是不看好前景丶难圆置业梦的年轻市民要活在当下丶及时行乐丶不甘半生当「楼奴」和「职奴」的表现。对政府而言,市民外游行乐散心,虽可减低了「由治复乱」的风险,甚至向国际间证明港人出入境自由和社会安稳,实现「由治及兴」的「治」,但港人外游潮影响本地消费和经济,「由治及兴」中「兴」那部分就似乎力有不逮。
大量港人外游消费不菲,若果目的地是内地,总算是香港对国家「内循环」经济略尽绵力;但若是前往海外地方如大热门的日本丶欧洲等地花钱,大量港元外流,决非港元国际收支平衡之福。香港回归後,大陆游客成了我们的主要客源,日前中央宣布深圳市民来港可「一签多行」,带来更多内地游客,虽可裨益发展商管有的商场和酒店生意,但仍离不开「内循环」经济。有意见指旅游业和相关行业认钱不认人,哪管旅客说普通话或是英语,哪管花的是人民币还是欧罗,只要有钱进账就行。话倒不是这样说,香港自2019年动乱及其後近4年因新冠疫情「封关」和受地缘政治影响,已流失大批居港外侨和欧美澳旅客,假如香港街头巷尾的游客清一色是深圳河以北的同胞,香港还能自诩是国际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吗?
假如有人觉得「北水南调」,内地客源源不绝已喂得我们旅游产业饱饱的,香港政府和旅游发展局就无谓费煞思量花费公帑在海外说好香港故事和搞国际级的盛事推广旅游,也毋须呼吁的士司机自发学习简单的阿拉伯语会话,和在游客区添加阿拉伯文的标志。故此,当局还要致力扩大旅游业的「外循环」成份,争取内地以外的游客和他们带来的外滙,收窄因港人外游流出港元与外国来港游客带来外币的国际收支平衡。北京刚公布全面放宽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虽然目的是方便更多外国人到中国大陆旅游,特区政府丶旅发局及旅游业界也应探讨如何招徕这些旅客顺道来港一游,做大香港旅游产业这个饼。
爱好旅游是香港人的DNA,随着更多港人退休,而且现今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别於他们的上一代或上二代,外游潮是不会逆转也不该遏阻。港人外游对香港未来发展虽然有危但亦有机,外游可以扩阔年轻人的国际视野,笔者呼吁他们吃喝玩乐以外,还可在旅途中多观察当地的智慧及绿色城市规划和管理丶房屋建设丶自然环境保护丶可持续发展模式丶国民教育和修养等,充实自己,回港後以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参与政府不时在各政策范畴进行的公众谘询,为建设香港未来发声,旅游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