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无处不旅游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2024 年 12 月5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无处不旅游

新冠疫情复常後,政府用了大量公帑催谷旅游业复苏,包括以「盛事之都」为题资助大型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和不同主题国际论坛及高峰会等,务求吸引海外游客。这个策略是否「本大利小」现时可能言之尚早,不过早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号召香港旅游产业要做到「无处不旅游」,顿时一言惊醒梦中人,相关单位急急在另一层面动脑筋,全港十八区「寻宝」,发掘各区具有潜质的旅游景点,并优化现有设施活动等,增加宣传,丰富访港旅客的体验。

上周举行的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主办单位率先响应夏主任呼吁,把赛场18个球洞分别以全港18区命名,并在场内展示介绍每区特色的二维码,让外地来港观赛球迷和参赛者产生兴趣「落区」游玩。虽然高球迷对在港作深度游的意欲有多大难以量度,但高球会此举总算创意可嘉。

跟举办盛事吸客相比,推广「游在区区」可算是「本小利大」,因为每区总有一些既已存在的旅游资产,包括自然景观丶节庆活动丶特色小区丶文物古迹,政府丶旅发局丶区议会丶地区团体只需透过「包装」丶宣传和管理,强化它们对外地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的吸引力。

以香港地质公园为例,西贡的六角形岩柱石群存在了一亿四千万年,其旅游景点价值绝不逊於北爱尔兰举世知名的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如果没有政府十多年前努力使之取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地位,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善用这天赋的旅游资源,今天又怎会获得全球游客垂青?

另一例子,香港一向以美食作为旅游卖点,粤菜菜式亦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来游客除了享受美食,也许有兴趣了解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学习制作。薄扶林的中华厨艺学院虽说「肩负起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使命,为海外旅客提供厨艺兴趣班」,可是中心网页有关兴趣班的详情欠奉,只提供联络电话,旅发局的网页也没有相关资料,未知中心是否只接待旅行团?难道海外旅客要出发来港前打长途电话报名订位?看来中心要更积极表现香港好客之道和履行其使命,为带动「无处不旅游」尽一分力。

提升地区景点吸引力最经济但有效的一招,就是以多国语文解释及介绍区内景点和活动。比起全球很多旅游热点国家,香港有英语普及的优势,但在不少旅游景点却欠缺英语解说,遑论其他外语。外国游客参观有关中国和香港传统文化的景点,只是观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令他们的体验和获得的知识大打折扣。

笔者最近到日本金泽一游,观察到一个算不上是外国人必到的景点「老铺(日版雷生春)纪念馆」,竟有提供以扫描二维码下载的六种外语简介。反观香港,香港旅发局的网页虽也提供中英语以外的11种外语版,但在地区层面,绝大部分值得向外国游客推介的文化丶宗教设施和活动,顶多只有中英双语的文字介绍,有些连英语也欠奉。要向世界用外语说好香港故事,要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潜能,不能单靠英语沟通,还要加上其他语言,例如法语丶西班牙语丶阿拉伯语丶日语丶韩语及泰语等。以香港寺庙为例,香港每座寺庙的历史丶建筑风格丶供奉的神明等,都蕴含丰富的故事材料,但可能由於寺庙管理层认为不宜将膜拜圣地旅游化,不提供此等文物的文字介绍,非信徒的游客只会视寺庙为打卡点。假如政府能在现场或线上提供外语介绍,肯定会吸引外国游客驻足细味,大大提高这些寺庙的观赏价值。

此外,外国不少城市的旅游局都有为个人游设计的建议观光路线图。除了显示连接各景点的走线,还有前往景点的公共交通工具丶参观景点和参加活动所需时间,以及约莫所需交通费等。香港旅发局可为全港18区每区设计一份这样的景点路线图,让游客知道太平山以外还有凤凰山,铜锣湾以外还有后海湾,按图索骥,无处不旅游。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