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打通官商经脉 发展有望提速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2024 年 11 月15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打通官商经脉 发展有望提速

近年阴霾笼罩楼市,发展商对竞投政府丶港铁和市建局土地持审慎态度,出现多宗卖地流标。在市场经济追求至高回报原则下,发展商不愿「高价」追地可以理解,坐拥土地储备的发展商亦不急於投地,甚至可能私底下担心政府大力开拓土地应付长远发展需要,会影响他们土地储备的升值潜力。

然而,今届政府指过去楼市不景时,昔日政府放下造地工作,造成日後楼市复苏却缺地建楼的後果。为免历史重演,政府多次重申在北部大都会区的开拓和重整土地工作,会按原定时间表进行,只是交椅洲填海计划会减慢步伐。经济学者和市民关注焦点则落在卖地收入减少会加剧政府财赤,影响政府在房屋以外的公共服务,以及楼价超贵与劏房问题何时方能解决。

就在官丶商丶学丶民之间对造地工作缓急与面积多寡意见不一之时,先有前特首梁振英抛出香港是否造地愈多愈好,和土地会否供过於求的问题;後有国务院港澳办夏宝龙主任与特区政府高层和工商界人士(以地产界最瞩目)在深圳座谈,敦促工商界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共同推进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有时事评论解读中央要求发展商支持政府,积极参与投地,避免房地产这条香港经济重大支柱断裂。

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说,政府必须有土地主导权,否则此权就变成「在利益藩篱的控制之中」,令人想起多年前坊间流行一时的「地产霸权」热话。其实,土地买卖要双方「你情我愿」,一只手掌拍不响,政府固然有权决定何时推出何地和推地面积多少,还有加入不受发展商欢迎的特别卖地条款(如预留地方兴建安老院舍丶社区会堂等),但发展商若觉得招标项目中太多发展限制,不符商业利益,甚或未能「赚到尽」,大可不入标,又或出价时把地价大打折扣至政府不愿接纳的水平,这个话语权又算不算是「霸权」?政府的「行政主导」又是否一定能够达成「以结果为目标」?

「香港好丶商界好;商界好丶香港好」,社会无谓抱着「官商博弈」,或是反过来「官商勾结」的前设,来看待土地供应问题中的双方关系,官商合作才能达成双赢,才会造福香港。政府要主动出击,虚怀若谷,多听业界声音,多吸纳民间智慧,而非单凭一己良好但离地的意愿,或视卖地条款要求或限制如圣诞树灯饰,挂得愈多愈好。政府过去数个涉及土地的大型发展项目,例如西九文化区和启德邮轮码头,就是因为政府最初的如意算盆打得太响,发展商难以接受,结果「一拍两散」,项目蹉跎多时,偌大的地皮长期晒太阳,平白损失了难以计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政府过去处理一些特殊建设项目,在未正式招标前,有邀请业界呈递意向书(EOI)「热身」的做法,一来测试市场水温,二来可吸纳市场意见,令招标条款更贴地丶更可行。此外,政府还有其他谘询渠道,包括城规会丶地产建设商会丶土地及建设谘询委员会丶专业团体和有关业界商会。

不过,笔者在职时的经验是,後者的角色较为被动,主要是认许(endorse)政府准备出台的计划和措施,可能是政府不大想太多意见造成「节外生枝」。其实政府应尝试扩大这些团体参与拟定计划和措施的空间,有助它们出台後推行更顺畅。特首常说,香港现已脱离「由乱及治」,进入「由治及兴」,如政府在「治」方面多下工夫,如商界对夏主任的告诫放在心上,则「兴」期可待。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