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外游热潮下的暗涌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December 20th, 2024

2024 年 12 月19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外游热潮下的暗涌

去年香港新冠疫情复常後,港人多作报复式旅游,至今以「变本加厉」形容这种消闲模式也不为过。过去一年各类媒体登载最多的广告,不再是疫情前的推销新楼盘,而是旅行社丶航空公司丶邮轮公司推销外游,以及发行信用卡的银行推销外游消费奖赏。假如今年圣诞和新年的外游人数破纪录,大家应不会感到意外。

以上现象源自多个原因。在宏观层面,反映香港社会和经济结构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微观层面,则为政府和商界特别是地产丶零售丶餐饮业,以及希望雇员不会快闪的其他行业雇主带来不少烦恼。外游本来是生活经常承受巨大压力的港人之减压良方,有助宣泄心中郁结,包括无力影响政府改善施政而可能积存的怨气(近日有媒体评论关注社会怨气的形成),也是不看好前景丶难圆置业梦的年轻市民要活在当下丶及时行乐丶不甘半生当「楼奴」和「职奴」的表现。对政府而言,市民外游行乐散心,虽可减低了「由治复乱」的风险,甚至向国际间证明港人出入境自由和社会安稳,实现「由治及兴」的「治」,但港人外游潮影响本地消费和经济,「由治及兴」中「兴」那部分就似乎力有不逮。

大量港人外游消费不菲,若果目的地是内地,总算是香港对国家「内循环」经济略尽绵力;但若是前往海外地方如大热门的日本丶欧洲等地花钱,大量港元外流,决非港元国际收支平衡之福。香港回归後,大陆游客成了我们的主要客源,日前中央宣布深圳市民来港可「一签多行」,带来更多内地游客,虽可裨益发展商管有的商场和酒店生意,但仍离不开「内循环」经济。有意见指旅游业和相关行业认钱不认人,哪管旅客说普通话或是英语,哪管花的是人民币还是欧罗,只要有钱进账就行。话倒不是这样说,香港自2019年动乱及其後近4年因新冠疫情「封关」和受地缘政治影响,已流失大批居港外侨和欧美澳旅客,假如香港街头巷尾的游客清一色是深圳河以北的同胞,香港还能自诩是国际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吗?

假如有人觉得「北水南调」,内地客源源不绝已喂得我们旅游产业饱饱的,香港政府和旅游发展局就无谓费煞思量花费公帑在海外说好香港故事和搞国际级的盛事推广旅游,也毋须呼吁的士司机自发学习简单的阿拉伯语会话,和在游客区添加阿拉伯文的标志。故此,当局还要致力扩大旅游业的「外循环」成份,争取内地以外的游客和他们带来的外滙,收窄因港人外游流出港元与外国来港游客带来外币的国际收支平衡。北京刚公布全面放宽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虽然目的是方便更多外国人到中国大陆旅游,特区政府丶旅发局及旅游业界也应探讨如何招徕这些旅客顺道来港一游,做大香港旅游产业这个饼。

爱好旅游是香港人的DNA,随着更多港人退休,而且现今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别於他们的上一代或上二代,外游潮是不会逆转也不该遏阻。港人外游对香港未来发展虽然有危但亦有机,外游可以扩阔年轻人的国际视野,笔者呼吁他们吃喝玩乐以外,还可在旅途中多观察当地的智慧及绿色城市规划和管理丶房屋建设丶自然环境保护丶可持续发展模式丶国民教育和修养等,充实自己,回港後以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参与政府不时在各政策范畴进行的公众谘询,为建设香港未来发声,旅游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

无处不旅游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December 5th, 2024

2024 年 12 月5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无处不旅游

新冠疫情复常後,政府用了大量公帑催谷旅游业复苏,包括以「盛事之都」为题资助大型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和不同主题国际论坛及高峰会等,务求吸引海外游客。这个策略是否「本大利小」现时可能言之尚早,不过早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号召香港旅游产业要做到「无处不旅游」,顿时一言惊醒梦中人,相关单位急急在另一层面动脑筋,全港十八区「寻宝」,发掘各区具有潜质的旅游景点,并优化现有设施活动等,增加宣传,丰富访港旅客的体验。

上周举行的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主办单位率先响应夏主任呼吁,把赛场18个球洞分别以全港18区命名,并在场内展示介绍每区特色的二维码,让外地来港观赛球迷和参赛者产生兴趣「落区」游玩。虽然高球迷对在港作深度游的意欲有多大难以量度,但高球会此举总算创意可嘉。

跟举办盛事吸客相比,推广「游在区区」可算是「本小利大」,因为每区总有一些既已存在的旅游资产,包括自然景观丶节庆活动丶特色小区丶文物古迹,政府丶旅发局丶区议会丶地区团体只需透过「包装」丶宣传和管理,强化它们对外地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的吸引力。

以香港地质公园为例,西贡的六角形岩柱石群存在了一亿四千万年,其旅游景点价值绝不逊於北爱尔兰举世知名的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如果没有政府十多年前努力使之取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地位,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善用这天赋的旅游资源,今天又怎会获得全球游客垂青?

另一例子,香港一向以美食作为旅游卖点,粤菜菜式亦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来游客除了享受美食,也许有兴趣了解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学习制作。薄扶林的中华厨艺学院虽说「肩负起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使命,为海外旅客提供厨艺兴趣班」,可是中心网页有关兴趣班的详情欠奉,只提供联络电话,旅发局的网页也没有相关资料,未知中心是否只接待旅行团?难道海外旅客要出发来港前打长途电话报名订位?看来中心要更积极表现香港好客之道和履行其使命,为带动「无处不旅游」尽一分力。

提升地区景点吸引力最经济但有效的一招,就是以多国语文解释及介绍区内景点和活动。比起全球很多旅游热点国家,香港有英语普及的优势,但在不少旅游景点却欠缺英语解说,遑论其他外语。外国游客参观有关中国和香港传统文化的景点,只是观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令他们的体验和获得的知识大打折扣。

笔者最近到日本金泽一游,观察到一个算不上是外国人必到的景点「老铺(日版雷生春)纪念馆」,竟有提供以扫描二维码下载的六种外语简介。反观香港,香港旅发局的网页虽也提供中英语以外的11种外语版,但在地区层面,绝大部分值得向外国游客推介的文化丶宗教设施和活动,顶多只有中英双语的文字介绍,有些连英语也欠奉。要向世界用外语说好香港故事,要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潜能,不能单靠英语沟通,还要加上其他语言,例如法语丶西班牙语丶阿拉伯语丶日语丶韩语及泰语等。以香港寺庙为例,香港每座寺庙的历史丶建筑风格丶供奉的神明等,都蕴含丰富的故事材料,但可能由於寺庙管理层认为不宜将膜拜圣地旅游化,不提供此等文物的文字介绍,非信徒的游客只会视寺庙为打卡点。假如政府能在现场或线上提供外语介绍,肯定会吸引外国游客驻足细味,大大提高这些寺庙的观赏价值。

此外,外国不少城市的旅游局都有为个人游设计的建议观光路线图。除了显示连接各景点的走线,还有前往景点的公共交通工具丶参观景点和参加活动所需时间,以及约莫所需交通费等。香港旅发局可为全港18区每区设计一份这样的景点路线图,让游客知道太平山以外还有凤凰山,铜锣湾以外还有后海湾,按图索骥,无处不旅游。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