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马路与天路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八月 17th, 2024

2024 年 8 月16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马路与天路

香港地少车多,总数2241公里的行车道路(港人称「马路」)充斥着813000部车辆,虽未出现其他国际城市经常交通严重挤塞的问题,但扩阔现时旧区内交通繁忙的道路和在新发展区建造新道路以应付新增人口的需要,有违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兴建更多柏油或三合土马路,削弱了香港建设「海绵城市」的能力。维修被高汽车流量损坏的马路,政府每年又得花多少钱?

「低空经济」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离地数百米的天空,建立飞行走廊,有学者称之为「天路」,供小至中型遥距控制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行驶,避开马路上的交通挤塞,达至提速提效。为了应对未来天路也可能出现交通挤塞的问题,走廊可用不同的飞行高度区间划出多层的「天路」,达至提量。这类俗称「无人机」的主要商业用途,是运送包裹丶外卖丶药物丶急件等物品,操作成本比有人驾驶货车运送的模式为低,不过过去新冠疫情衍生的众多电单车送外卖速递员的饭碗,会否被新兴的「低空经济」砸破呢?

「低空经济」的另一层次,是利用比无人机使用的「天路」更高但不超逾1000米的上空,开放给有飞行员或无人驾驶的载客(一般是四名)电能垂直升降飞行器(英文简称为eVTOL)使用。比起直升机,eVTOL是零碳排放,飞行噪音更低,建造丶维修和操作费用更低,收费更便宜,对於争分夺秒的商务行政人员,不失为直升机以外的一个选择。eVTOL亦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空中漫游节目,吸引顾客。

「低空经济」并不是纸上谈兵。无人机的技术丶设计日趋完善,商业用途亦日益扩大。美国电商亚马逊早於2020年已获当局发牌以无人机在加州送货,并宣布今年年底在意大利和英国引进这种服务。我国更迟来先发,今年2月深圳一架无人驾驶的eVTOL「空中的士」试飞珠海成功;一个月後,广州亦有「空中的士」成功穿梭於高楼大厦密集的珠江新城CBD。大湾区成为全国「低空经济」领头羊,指日可待。特区此时还不投入,更待何时?

特区政府应加快从商贸丶货运丶客运丶交通管理丶紧急服务等角度研究无人机及eVTOL在港运作的技术可行性,以及「低空经济」在香港发展的潜力。珠玉在前,当局可向海外城市和内地省市(特别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取经,希望特首於今年的《施政报告》阐释推动「低空经济」的政策方向和支援这新兴行业发展的实质措施,充实香港作为绿色智慧城市的内涵。如政府为「低空经济」开绿灯,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区丶新田科技城以至整个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的规划都要预留「天路」和土地给大大小小的无人机停泊和装卸货物。至於载客的eVTOL,跟直升机一样,最合适上落乘客的地点莫过於甲级写字楼的天台,当局可能要审视《建筑物条例》对这种构建物的规限程度,尽量方便发展商兴建eVTOL的停机坪。此外,飞行工具和飞行限制范围与高度等属民航处管辖,经济效益评估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责任。「低空经济」是跨局跨部门的课题,看来特首又要成立一个专班了。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

得西九丶得天下?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八月 1st, 2024

2024 年 8月 1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得西九丶得天下?

西九文化区(下称文化区)从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於1998年提出兴建(时称西九文娱艺术区)至今已近四分一世纪,现时虽渐具规模,但发展过程荆棘满途,当中尤以文化区的经营模式可持续性最令政府丶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下称管理局)及纳税人担心。

发展文化区需要大量短期丶中期及长期的资金。计划初出台时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借助私人市场力量,以整个原称西九文娱区内的土地发展权益(包括商场丶商厦丶住宅)授予单一发展商,条件是中标者需要负责设计丶兴建及营运政府要求的各项文娱设施。 这条winner takes all(鳌头独占)的批地原则却惹来公众丶文化界丶政客,甚至部分发展商的强烈不满,「得西九丶得天下」之说,甚嚣尘上,迫使政府改弦易辙,立法成立管理局,予以一次性的拨款,其後文化区便要自负盈亏。回想过来,假若当年整个西九文娱区真的「外判」给一家发展商,以近年香港的地产发展表现欠佳,文化区算不上是块肥肉,说是鸡肋更恰当。搅不好的话,文化区最坏情况是可能出现「烂尾」,最终还是要政府收拾烂摊子。

管理局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被怎能做到可持续财务稳健的问题缠绕,今年3月及5月管理局主席唐英年透过传媒公开向政府两度「逼宫」,指政府如继续不回应管理局提交的财务建议方案,该局资金链或於明年6月断裂,若动用储备则可捱多一年左右。结果政府两个月後公布解除文化区内住宅项目的发展模式限制,允许出售该等项目,以发展物业的收入支持文化区的财政,避免政府动用公帑资助。

文化区的财困就此便解决了吗?当然不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宣布政府决定时明言,政府此举可「解决(管理局)目前面对的资金流问题,管理局必须用好政府给予的土地资源,确保财务可持续性,最终达致自负盈亏,这亦是西九文化区经营模式的初心」。问题是管理局既有燃眉之急,理应尽快出售区内住宅发展权套现,但现时一手楼市弱况在短期内难以强力反弹,发展商就算有兴趣「投地」,出价也不会太进取,倘管理局「要钱不要货」,「低价」「卖地」应急,是否明智之举呢?假如要遵照政府要求,用好政府给予的土地资源,那何时才算是「卖地」好时机?再者,文化区可作非文化用途的土地不是长卖长有,以「卖地」收入支撑文化区的营运和长远发展,其可持续性十分存疑。事实上,政府的新闻公报指出同意管理局「卖地」将使後者可继续运作(仅)约10年,期间政府会与管理局找出可行的措施,以解决其长期的财务挑战。

文化区非香港全球独有和始创,网上搜寻显示起码有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文化区(面积达2700公顷,等於2.7个交椅洲人工岛),和美国得州沃思堡(Fort Worth)文化区(面积为48.5公顷)。两者的愿景丶使命丶文娱设施和商业原素(例如购物丶餐饮)跟西九文化区相近,可惜有关两者财政资源的网上资料不全,只知道Saadiyat文化区内及其周边有大量由一家发展商拢断的高中档住宅发展,大有可能就是以地产支持文化区的财政。管理局不妨参考此等海外文化城的生财之道。

除文化区外,世界知名博物馆的营运模式亦值得管理局参考。门票收入通常只占该等博物馆收入少部分,大多数博物馆都要靠私人慈善基金长期拨款及个人或大机构的长期捐款和赞助,有的还可获政府长期补贴。以西班牙毕尔包的古根汉博物馆为例,该馆除获当地政府为一亿美元的建馆费买单外,再获一笔5000万美元的基金作收购藏品之用。此外,有别於西九文化区的M+,当地政府也为博物馆每年的1200万美元支出提供补助。花费这麽多公帑,换来把毕尔包从衰败的工业城鎭华丽变身成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朝圣地,是绝对值得。当然,每个文化区或文艺设施都有不同的背景,特区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将其他地方的设施财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区,但参详海外这类计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说不定可以找到灵感,以合适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区从财困拯救出来,让它在天下间拼出个名堂。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