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命名费思量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Posted in news on 七月 25th, 20242024 年 7月 25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街道命名费思量
新冠疫情前,内地来港游客典型活动离不开到太平山顶及浅水湾海滩等传统景点丶在商业区购买奢侈品或药物奶粉,以及在着名食肆饱尝山珍海味。复常後,内地客的兴趣起了明显变化,趋向所谓深度游,感受香港文化和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现在全港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内地游客的踪影,与今年5月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特区政府和旅游业界要树立「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不谋而合。
香港街头巷尾对来自内地的朋友有什麽吸引力?答案其中之一是显示浓厚殖民地色彩的街道名称路牌,不少人喜欢以这些路牌作背景,「打卡」为记。读者们或许仍记得主权回归前,香港社会各界对带有殖民地色彩的政府建筑物和道路名称应否改名「脱殖」曾有过热烈讨论,最後因《基本法》「50年不变」和此举弊多於利的考虑得以保留,想不到今天竟成为分布香港处处的旅游新景点。
香港开埠至今有4000多条经刊宪的法定道路名称。2000年以前,街道命名的工作散落於不同政府部门及现已被废除的市政局各师各法,当局对每条街道命名背後的考量,并无完整公开的官方资料,有些街道名称甚至成为笑柄,反映过往政府处理街道命名的态度并不太认真。自1989年开始,新界街道命名的工作由地政总署负责,并於2000年起肩负市区街道命名工作,自此香港特区所有街道命名丶改名和除名的工作由地政总署测绘处专责,并为此制定街道命名的原则及程序。
综观过去5年,新命名的道路名称,有与道路所在的公共设施相关(例如香港国际机场航天城的航天城第一丶二丶及三街,西九文化区的文化道),也有直接用道路所在地区为名(例如将蓝公路丶米埔南路),亦有在同区以同一字开首的道路群(如九龙城的承昌道丶承景街丶承裕里丶承富里),不过街名字首相同的道路又不一定是在同区(海映路是在大埔丶海善里却是位处东区丶海达街是在深水埗丶海洋径则位於南区),只不过这些街道都接近海滨而已。殖民地时代以港督丶英籍高官和对建设香港有重大贡献的平民名字(启德道丶麽地道)命名街道的做法,在二次大战後已终止,唯一例外的应是在屯门,以已故新界乡议局前主席刘皇发先生及其夫人命名的皇珠路。
从短至中期来看,发展北部都会区意味将会出现更多新道路。再看远一点,面积达1000公顷的交椅洲人工岛会兴建大量道路,当局为众多新道路命名也要多花心思。
政府当前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丶弘扬爱国爱港精神,以及培育市民对香港和祖国的归属感,大可考虑采用对中国或香港的科技丶文化丶艺术丶历史或建设有重大影响及贡献的已故人物名字命名新街道。
「人选」方面,相信近以饶宗颐丶查良镛丶黄湛深(黄沾),远至孙逸仙丶李尧棠(巴金)丶詹天佑(幼年在港念书,港大荣誉法学博士)等人为街道冠名,当局无需担心引起社会争议吧?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