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外遊熱潮下的暗湧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December 20th, 2024

2024 年 12 月19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外遊熱潮下的暗湧

去年香港新冠疫情復常後,港人多作報復式旅遊,至今以「變本加厲」形容這種消閒模式也不為過。過去一年各類媒體登載最多的廣告,不再是疫情前的推銷新樓盤,而是旅行社、航空公司、郵輪公司推銷外遊,以及發行信用卡的銀行推銷外遊消費獎賞。假如今年聖誕和新年的外遊人數破紀錄,大家應不會感到意外。

以上現象源自多個原因。在宏觀層面,反映香港社會和經濟結構面對困難和挑戰;在微觀層面,則為政府和商界特別是地產、零售、餐飲業,以及希望僱員不會快閃的其他行業僱主帶來不少煩惱。外遊本來是生活經常承受巨大壓力的港人之減壓良方,有助宣洩心中鬱結,包括無力影響政府改善施政而可能積存的怨氣(近日有媒體評論關注社會怨氣的形成),也是不看好前景、難圓置業夢的年輕市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不甘半生當「樓奴」和「職奴」的表現。對政府而言,市民外遊行樂散心,雖可減低了「由治復亂」的風險,甚至向國際間證明港人出入境自由和社會安穩,實現「由治及興」的「治」,但港人外遊潮影響本地消費和經濟,「由治及興」中「興」那部分就似乎力有不逮。

大量港人外遊消費不菲,若果目的地是內地,總算是香港對國家「內循環」經濟略盡綿力;但若是前往海外地方如大熱門的日本、歐洲等地花錢,大量港元外流,決非港元國際收支平衡之福。香港回歸後,大陸遊客成了我們的主要客源,日前中央宣布深圳市民來港可「一簽多行」,帶來更多內地遊客,雖可裨益發展商管有的商場和酒店生意,但仍離不開「內循環」經濟。有意見指旅遊業和相關行業認錢不認人,哪管旅客說普通話或是英語,哪管花的是人民幣還是歐羅,只要有錢進賬就行。話倒不是這樣說,香港自2019年動亂及其後近4年因新冠疫情「封關」和受地緣政治影響,已流失大批居港外僑和歐美澳旅客,假如香港街頭巷尾的遊客清一色是深圳河以北的同胞,香港還能自詡是國際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嗎?

假如有人覺得「北水南調」,內地客源源不絕已餵得我們旅遊產業飽飽的,香港政府和旅遊發展局就無謂費煞思量花費公帑在海外說好香港故事和搞國際級的盛事推廣旅遊,也毋須呼籲的士司機自發學習簡單的阿拉伯語會話,和在遊客區添加阿拉伯文的標誌。故此,當局還要致力擴大旅遊業的「外循環」成份,爭取內地以外的遊客和他們帶來的外滙,收窄因港人外遊流出港元與外國來港遊客帶來外幣的國際收支平衡。北京剛公布全面放寬外國人過境免簽政策,雖然目的是方便更多外國人到中國大陸旅遊,特區政府、旅發局及旅遊業界也應探討如何招徠這些旅客順道來港一遊,做大香港旅遊產業這個餅。

愛好旅遊是香港人的DNA,隨着更多港人退休,而且現今年輕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或上二代,外遊潮是不會逆轉也不該遏阻。港人外遊對香港未來發展雖然有危但亦有機,外遊可以擴闊年輕人的國際視野,筆者呼籲他們吃喝玩樂以外,還可在旅途中多觀察當地的智慧及綠色城市規劃和管理、房屋建設、自然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模式、國民教育和修養等,充實自己,回港後以親身體驗和所見所聞,參與政府不時在各政策範疇進行的公眾諮詢,為建設香港未來發聲,旅遊就變得更有意思了。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無處不旅遊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December 5th, 2024

2024 年 12 月5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無處不旅遊

新冠疫情復常後,政府用了大量公帑催谷旅遊業復甦,包括以「盛事之都」為題資助大型文化體育藝術活動和不同主題國際論壇及高峰會等,務求吸引海外遊客。這個策略是否「本大利小」現時可能言之尚早,不過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號召香港旅遊產業要做到「無處不旅遊」,頓時一言驚醒夢中人,相關單位急急在另一層面動腦筋,全港十八區「尋寶」,發掘各區具有潛質的旅遊景點,並優化現有設施活動等,增加宣傳,豐富訪港旅客的體驗。

上周舉行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主辦單位率先響應夏主任呼籲,把賽場18個球洞分別以全港18區命名,並在場內展示介紹每區特色的二維碼,讓外地來港觀賽球迷和參賽者產生興趣「落區」遊玩。雖然高球迷對在港作深度遊的意欲有多大難以量度,但高球會此舉總算創意可嘉。

跟舉辦盛事吸客相比,推廣「遊在區區」可算是「本小利大」,因為每區總有一些既已存在的旅遊資產,包括自然景觀、節慶活動、特色小區、文物古蹟,政府、旅發局、區議會、地區團體只需透過「包裝」、宣傳和管理,強化它們對外地遊客(特別是外國遊客)的吸引力。

以香港地質公園為例,西貢的六角形岩柱石群存在了一億四千萬年,其旅遊景點價值絕不遜於北愛爾蘭舉世知名的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如果沒有政府十多年前努力使之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地位,提升其國際知名度,善用這天賦的旅遊資源,今天又怎會獲得全球遊客垂青?

另一例子,香港一向以美食作為旅遊賣點,粵菜菜式亦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來遊客除了享受美食,也許有興趣了解這些美食的製作過程和學習製作。薄扶林的中華廚藝學院雖說「肩負起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使命,為海外旅客提供廚藝興趣班」,可是中心網頁有關興趣班的詳情欠奉,只提供聯絡電話,旅發局的網頁也沒有相關資料,未知中心是否只接待旅行團?難道海外旅客要出發來港前打長途電話報名訂位?看來中心要更積極表現香港好客之道和履行其使命,為帶動「無處不旅遊」盡一分力。

提升地區景點吸引力最經濟但有效的一招,就是以多國語文解釋及介紹區內景點和活動。比起全球很多旅遊熱點國家,香港有英語普及的優勢,但在不少旅遊景點卻欠缺英語解說,遑論其他外語。外國遊客參觀有關中國和香港傳統文化的景點,只是觀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令他們的體驗和獲得的知識大打折扣。

筆者最近到日本金澤一遊,觀察到一個算不上是外國人必到的景點「老舖(日版雷生春)紀念館」,竟有提供以掃描二維碼下載的六種外語簡介。反觀香港,香港旅發局的網頁雖也提供中英語以外的11種外語版,但在地區層面,絕大部分值得向外國遊客推介的文化、宗教設施和活動,頂多只有中英雙語的文字介紹,有些連英語也欠奉。要向世界用外語說好香港故事,要發揮現有旅遊資源的潛能,不能單靠英語溝通,還要加上其他語言,例如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及泰語等。以香港寺廟為例,香港每座寺廟的歷史、建築風格、供奉的神明等,都蘊含豐富的故事材料,但可能由於寺廟管理層認為不宜將膜拜聖地旅遊化,不提供此等文物的文字介紹,非信徒的遊客只會視寺廟為打卡點。假如政府能在現場或線上提供外語介紹,肯定會吸引外國遊客駐足細味,大大提高這些寺廟的觀賞價值。

此外,外國不少城市的旅遊局都有為個人遊設計的建議觀光路線圖。除了顯示連接各景點的走線,還有前往景點的公共交通工具、參觀景點和參加活動所需時間,以及約莫所需交通費等。香港旅發局可為全港18區每區設計一份這樣的景點路線圖,讓遊客知道太平山以外還有鳳凰山,銅鑼灣以外還有后海灣,按圖索驥,無處不旅遊。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