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無處不旅遊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十二月 5th, 2024

2024 年 12 月5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無處不旅遊

新冠疫情復常後,政府用了大量公帑催谷旅遊業復甦,包括以「盛事之都」為題資助大型文化體育藝術活動和不同主題國際論壇及高峰會等,務求吸引海外遊客。這個策略是否「本大利小」現時可能言之尚早,不過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號召香港旅遊產業要做到「無處不旅遊」,頓時一言驚醒夢中人,相關單位急急在另一層面動腦筋,全港十八區「尋寶」,發掘各區具有潛質的旅遊景點,並優化現有設施活動等,增加宣傳,豐富訪港旅客的體驗。

上周舉行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主辦單位率先響應夏主任呼籲,把賽場18個球洞分別以全港18區命名,並在場內展示介紹每區特色的二維碼,讓外地來港觀賽球迷和參賽者產生興趣「落區」遊玩。雖然高球迷對在港作深度遊的意欲有多大難以量度,但高球會此舉總算創意可嘉。

跟舉辦盛事吸客相比,推廣「遊在區區」可算是「本小利大」,因為每區總有一些既已存在的旅遊資產,包括自然景觀、節慶活動、特色小區、文物古蹟,政府、旅發局、區議會、地區團體只需透過「包裝」、宣傳和管理,強化它們對外地遊客(特別是外國遊客)的吸引力。

以香港地質公園為例,西貢的六角形岩柱石群存在了一億四千萬年,其旅遊景點價值絕不遜於北愛爾蘭舉世知名的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如果沒有政府十多年前努力使之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地位,提升其國際知名度,善用這天賦的旅遊資源,今天又怎會獲得全球遊客垂青?

另一例子,香港一向以美食作為旅遊賣點,粵菜菜式亦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來遊客除了享受美食,也許有興趣了解這些美食的製作過程和學習製作。薄扶林的中華廚藝學院雖說「肩負起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使命,為海外旅客提供廚藝興趣班」,可是中心網頁有關興趣班的詳情欠奉,只提供聯絡電話,旅發局的網頁也沒有相關資料,未知中心是否只接待旅行團?難道海外旅客要出發來港前打長途電話報名訂位?看來中心要更積極表現香港好客之道和履行其使命,為帶動「無處不旅遊」盡一分力。

提升地區景點吸引力最經濟但有效的一招,就是以多國語文解釋及介紹區內景點和活動。比起全球很多旅遊熱點國家,香港有英語普及的優勢,但在不少旅遊景點卻欠缺英語解說,遑論其他外語。外國遊客參觀有關中國和香港傳統文化的景點,只是觀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令他們的體驗和獲得的知識大打折扣。

筆者最近到日本金澤一遊,觀察到一個算不上是外國人必到的景點「老舖(日版雷生春)紀念館」,竟有提供以掃描二維碼下載的六種外語簡介。反觀香港,香港旅發局的網頁雖也提供中英語以外的11種外語版,但在地區層面,絕大部分值得向外國遊客推介的文化、宗教設施和活動,頂多只有中英雙語的文字介紹,有些連英語也欠奉。要向世界用外語說好香港故事,要發揮現有旅遊資源的潛能,不能單靠英語溝通,還要加上其他語言,例如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及泰語等。以香港寺廟為例,香港每座寺廟的歷史、建築風格、供奉的神明等,都蘊含豐富的故事材料,但可能由於寺廟管理層認為不宜將膜拜聖地旅遊化,不提供此等文物的文字介紹,非信徒的遊客只會視寺廟為打卡點。假如政府能在現場或線上提供外語介紹,肯定會吸引外國遊客駐足細味,大大提高這些寺廟的觀賞價值。

此外,外國不少城市的旅遊局都有為個人遊設計的建議觀光路線圖。除了顯示連接各景點的走線,還有前往景點的公共交通工具、參觀景點和參加活動所需時間,以及約莫所需交通費等。香港旅發局可為全港18區每區設計一份這樣的景點路線圖,讓遊客知道太平山以外還有鳳凰山,銅鑼灣以外還有后海灣,按圖索驥,無處不旅遊。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