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深化改革令香港更宜居 (Chinese version only)


2025 年 1 月23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深化改革令香港更宜居

龍年將盡,根據中國習俗,今天是家家戶戶厚禮送灶君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拜託灶君說好香港故事,那灶君對活在香港會如何禀告玉皇呢?

日有陰晴,潮有高低,香港回歸後社會秩序經歷多次起伏,每次政局低潮時都帶走了一批活得不愜意的港人,不過總有部分人回流,最近的一次也不例外,想是他們在異鄉住了數年後,醒覺香港雖非天堂,但比起他們僑居的地方還勝一籌。

香港在不同國際調研機構發表的全球最宜居或最快樂城市榜曾因2019年的社會動亂和及後對抗新冠疫情封城3年而大跌。隨着平亂和開城,去年根據英國《經濟學人》EIU全球宜居城市指數,香港全球排名回升至第50名,撇開封城抗疫因素,反映「攬炒」行為非但不能達成政治目的,只會對獅子山下數百萬居民造成不公,令廣大市民生活不快樂,令香港不宜居。

家在香港有何好處?特區政府官員經常在國際場合強調香港對投資營商提供的優良環境,包括「一國兩制」下的法治、獨立司法制度、廉政、簡單稅制、低稅率、外滙及人身出入境自由,知識及非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發達基建設施等。

其實住在香港比其他在宜居榜佔高位的城市還有其他好處,包括公共交通、水電和電訊服務高效,收費較低及少有工業行動,市民可選擇私家或公共醫療服務,子女享受12年免費教育,林林總總的政府資助和津貼,購買日用品和服務消費毋須繳交銷售稅,就業機會多,犯罪率低,不同宗教信仰和種族的香港居民都不會互相攻訐或訴諸暴力衝突,亦少有癮君子和無業人士躺臥街頭,家長毋須恐懼子女上學遭受童黨欺凌或槍擊傷亡,還有消費模式豐檢由人。這種種好處,港人可能視為理所當然,反而在香港定居的外國人比地道港人感受更深。根據網上資料,扣減來自印尼、菲律賓及中國(內地)後,香港有13萬多外籍人士居住香港,其中不乏退休人士。若有人認為外國商人向錢看,甘願替特區政府宣傳香港故事不足為信,大可聽聽這些外籍退休和非經商的人士為何選擇居港的故事。

讀者或會問,若生活在香港那麼具吸引力,何以它在聯合國去年公布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榜上排名只得86位,按年跌4位?可惜調研計劃並無深究受訪者感到快樂或不快樂的因由。

由於「快樂指數」是以受訪者主觀評價制定,也許是港人對快樂泉源的看法有別其他城市的居民,也可能是港人慣性「腌臢」和急躁,容忍度低,對人對事總覺不順眼不合意,故此不快樂。也許有人覺得香港社會長期存在一些結構性的缺陷,這些缺陷若政府不能彌補,市民實難知足常樂,例如貧富懸殊、中產階級萎縮、社會上流機會減少、人口老化衍生的醫療及社福重擔、適齡勞動人口日降、年輕人置業困難、屋租舖租高昂、政府過分依賴向土地交易徵稅為主要收入、市區重建速度追不上樓宇老化,造就劏房溫床等老大難問題。

去年7月夏寶龍主任提點特區政府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綜觀本屆政府至今施政各範疇,部分有創新政策和舉措,部分則以「提速、提效、提質、提量」優化各項行之已久但未必合時宜的政策,大刀闊斧的改革仍有待見於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稅制、及上文提及存在已久的其他結構性問題。2025至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發表,且看政府如何「利用」近年出現結構性財赤這契機,透過財政管理,更大力推行改革,讓港人過一個可能先苦但後甜的蛇年。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