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國家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發展機遇講座

Posted in news, press release on 八月 17th, 2021

網上重溫

王春新博士的Powerpoint檔案(PDF version)

 

(上) 黃春新博士精彩的演講;(下) 香港集思會主席代表贈送紀念品予黃博士

香港集思會及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邀請了王春新博士於8月31日(星期二)‪晚上8:00-9:30 舉行網上及現場講座,解說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的新角色及經濟發展機遇。

題目:

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發展機遇


日期: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8:00 – 9:30
地點:香港大學梁銶琚樓KK102室
形式:現場參與(20位名額)及網上觀看
語言:普通話 / 廣東話
費用:全免

主講嘉賓:王春新  博士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院士199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中國福建省政府擔任決策諮詢研究工作。1993年初起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經濟研究部經濟研究員,2003-2009年進入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先後擔任高級研究主任及首席研究主任。現職為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院士。

香港集思會發表《愉快學習》報告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二月 27th, 2017

「愉快學習」促進學生發揮潛能及全面發展 
成效顯著 需求漸大

《新聞稿》

(2017年2月 27 日)

香港集思會發表一份題為《愉快學習、發揮潛能》的研究報告,以本港推動「愉快學習」的小學為個案,探討它們推動此教育理念的背景、實踐策略、初步成效,以及面對的挑戰,同時分析有關經驗對香港教育界的啟示。

「愉快學習」需求大 一般學校亦能實踐
近年香港學童在學習上面對極大壓力,愈來愈多家長期望子女在身體、心智和情緒各方面都能均衡發展,社會上對「愉快學習」的需求愈來愈大。本研究所指的「愉快學習」並非鼓吹玩樂、拒絕考試和做功課,而是希望學生能享受學習,在過程中得到樂趣、滿足感及成功感,同時發揮多元潛能,做到愉快與學習效能並存,得以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健康及全面發展。

本研究訪問了11家不同類別及區域的學校,它們以不同方法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試行各種「愉快學習」的措施。有的學校安排學生走出課室,到茶餐廳學習中文、到社區服務弱勢社群;有的容許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在課堂上唱歌、跳舞、做話劇;有的給予學生另類練習,把運動、朗讀、親子活動視為正式功課;有的設午間才藝表演環節,讓所有學生也有機會展示才能;更有些學校改革考試模式,以「做任務」代替紙筆評核。

研究中不少個案是津貼小學,大部分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名校」,說明一般學校也可實踐「愉快學習」,不一定要龐大資源才能做到,或只適用於成績好、能力高的學生。當中的成功關鍵是得到辦學團體支援,提供所需資源及空間,並由校長協調各方資源及力量,帶領「愉快的教師」、「愉快的家長」等合作夥伴,培養出「愉快的學生」。

「愉快學習」成效高 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個案中的學校實踐「愉快學習」後成效顯著,不少學生的學術成績有所進步,印證了「愉快」與「學習」並非對立,兩者可互相配合,取得更佳效果。部分學校在改革後的收生情況明顯改善,有學校更成功擺脫「殺校」的危機,深受家長歡迎、成為區內的「另類名校」,肯定了此教學模式的價值,成果令人鼓舞。

另一方面,課堂的學習氣氛、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大有改善。先是學生表現較以往積極,由過往被動接收知識,變為主動發問,成功做到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由過往死氣沉沉、疲憊不堪,變成今天笑容滿面、神清氣爽,更培養出活潑好問、樂於助人、關心社會的個性,跟同學、教師及家人建立良好關係,令他們得以均衡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冀學校互相交流 讓成果遍地開花
本研究的專案督導、香港集思會理事兼策略委員會委員楊佰成指出:「很欣賞有學校及教師願意作出新嘗試,給予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在愉快學習經歷與可量度的學習成果之間取得平衡,讓我們看到多元的學習方法和出路。」本研究的項目顧問、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亦表示:「相信教育界還有很多這樣的好例子,希望各校能互相觀摩,讓愉快學習遍地開花。」

個案所採用的策略並非「範本」,各校應根據不同情況因人施教,但香港集思會期望透過是次的初步探討,增加社會對「愉快學習」的認識和瞭解,在課程編排及設計、教學模式等不同環節作出更多新嘗試,引發社會上更多及更深入的討論。

初步建議
有見「愉快教育」需求漸大、成效顯著,教育局可擔當牽頭的角色,替全港小學建立跨校支援網路,安排在「愉快學習」方面具經驗的校長、教師為其他學校「把脈」,給予專業意見,甚至提供實質支援。當局可考慮調撥資源,為有關學校提供替代人手,包括額外的合約老師或教學助理,以填補該校支持別校所需的人力,增加學校參與計畫的誘因。

本研究的結果肯定了「愉快學習」的價值,但同時發現若要將「愉快學習」進一步發揚光大,校長、教師仍需面對一定的挑戰,反映了香港教育界在人力資源、考試制度、家長教育等方面的問題。期望來屆政府能加以檢視,提供適當的資源及支持,讓更多學校能參與其中,為學生營造合適的學習情境,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及興趣,真正享受追求知識和學問的過程。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以11家本地學校作研究個案,當中包括津貼及直資學校,並來自不同地區如天水圍、屯門、牛頭角、黃竹坑及柴灣等。研究共訪問了65名持分者,包括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以及教育界代表,並參考了外地的相關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初步建議。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站http://www.ideascentre.hk。

香港集思會簡介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由一群熱愛香港人士于2008年12月創立,專門發掘、搜集和研究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富建設性和具創意的建議,給政府、有關人士和公眾參考。

透過集思廣益,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一、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及三、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項目督導:
楊佰成 香港集思會理事兼策略委員會委員

項目顧問: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

專案成員:
唐希文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
曾仲榮 香港集思會研究顧問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

香港集思會發表《香港維修行業》報告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八月 16th, 2016

香港集思會發表《香港維修行業》報告

本地維修市場龐大 人力供求失衡
籲各界摒棄對藍領偏見 確立專業形象 推動行業發展

《新聞稿》

(2016年8月 16日)

香港集思會發表一份題為《香港維修行業的啟示》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本土的維修市場需求龐大,行業既不能北移,也難被取代,只要從業員學得一技之長,踏實工作,應可確保有穩定收入;部分人士在累積一定經驗後,更可自立門戶,開拓自己的事業,前景比部分大專畢業生更為理想,尤其是大專畢業生的薪酬近年持續下跌,大專文憑不斷貶值 。

研究透過深入探討汽車、電梯及冷氣維修三個行業的個案,訪問了合共64位相關人士。

年輕人追求高學歷 藍領行業鬧人才荒

在香港,每人每天幾乎都要使用交通工具、電梯和冷氣設備,所需維修保養服務重要性好比「柴、米、油、鹽」。然而,近年政府強調發展知識型經濟,致力提升本地人的學歷,加上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令新一代千方百計追求高學歷,不願從事藍領工作,導致行業人才短缺,不利社會的正常運作和持續發展。

香港集思會行政總裁黎黃靄玲指出:「社會是時候反思『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摒除對維修從業員的偏見,認同他們的專業技術及地位,以客觀、正面的眼光看待藍領行業。」

以學徒制培訓技工 理論多於實務內容

現時維修業界主要依靠「學徒訓練計劃」來培訓人才,同時提供進修及就業機會。受訪學生對目前的訓練模式頗為滿意,特別是政府近年推出的「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職學計劃),既提供津貼,畢業後更有薪酬保證。然而,由於課程設計以銜接高階學歷為主要目標,增加了理論元素而減少了實務內容,與昔日相比,削弱了學徒的前線工作能力。

此外,受訪的從業員普遍指出,要吸納及留住年輕人才甚為困難,而且近年學徒的質素大不如前,表現不夠積極,容易與資深師傅產生磨擦,對行業的技術承傳造成影響。至於研究涉及的三個行業面對不同處境,吸引新血入行的情況亦有異。

汽車維修:大小車房各有客路 規管制度有待加強

香港的領牌車輛數目持續增加,現時約有73萬輛,較2012年增加了13%,維修市場龐大。不同規模的車房各有客路,聘用人數接近13,000,但人手仍追不上市場增長,更要面對大幅上升的租金,令部分小車房的規模不斷萎縮、後繼無人。加上市民對「民居車房」的安全深感憂慮,長遠而言,行業必須另覓合適場地,才能持續發展。

此外,「車輛維修技工自願註冊計劃」推出近十年,註冊率一度超過九成,現時回落至81%。至於2015年中實行的「車輛維修工場自願註冊計劃」,反應則相對冷淡,全港暫時僅得55%工場提交註冊申請。受訪從業員認為計劃應轉為強制性,令規管制度更為完善,才能提升從業員的專業形象,吸引更多新血入行。

電梯維修:薪酬跟專業不成正比 既有優勢漸被削弱 

目前全港共有超過72,000部電梯,平均每年增加逾千部,每101名市民便擁有一部電梯,其中升降機密度在全球更名列第一,本地的電梯維修技術水平一向得到國際肯定。而不斷增加的房地產建設和多項大型基建,令電梯維修保養需求有增無減,現時香港約有6,600名電梯從業員,技術人員在市場上甚為吃香。

然而,由於很多客戶(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立案法團等)聘用承辦商時以價錢作主要考慮,造成業界「低價搶單、將貨就價」的風氣,而人手嚴重不足、從業員工作量過多導致維修質素成疑,有時更被迫違反個別程序必須「二人工作」的規定,增加個人及市民安全風險,令行業原有的優勢漸被削弱。同時,由於薪酬待遇跟專業技能不成正比,從業員長期依靠加班增加收入,容易透支個人精力,各界必須正視問題。雖然機電工程署就此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仍須加強宣傳及規管,確保從業員遵循指引、安心工作;同時希望從業員的薪酬待遇及工作安排,在行業進一步規範化後得到市場回應、有所改善。

冷氣維修:技工普遍「一專多能」 發展前景最為樂觀

現時本港冷氣業聘用逾9,000人,行業同時涉及風、火、水、電四個重要範疇,從業員一般同時擁有其他屋宇裝備如水電、消防的知識,才能極為多元化,可說是「一專多能」。可惜一般市民未有機會了解這批技術人員的專業性,對行業存在偏見,低估其所需的技術才能。

相對於汽車維修及電梯維修,冷氣維修的相關工種較多,應用範圍亦最廣泛,只要從業員擅用技能和機會,隨時可鋪展多元出路,甚至自立門戶。受訪者對目前的薪酬、工時等待遇基本上感到滿意,但認為行業在社會形象、在職培訓方面仍須改善,才能吸納更多合適的人才,以滿足市場的人力需求。

政策建議

為培養足夠的維修技術人員、推動行業的健康及持續發展,支援社會經濟的有效運作,本研究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和十大具體建議:

四大方向包括:(一)加強行業規管,間接提升從業員的待遇及專業保障,讓他們看到發展前景;(二)重塑維修從業員的正面、專業形象,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三)增加市民對維修行業的認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充足市場資訊,宣揚維修服務的重要性;(四)投放更多資源推動職業教育,檢視現時的人才培訓模式,並為從業員提供更多在職培訓機會。

具體的建議包括:加強監管承辦商,杜絕違規取巧,確保維修服務質素;進行公眾教育,推廣標準投標格式及合約樣本;推行強制性註冊計劃,確保專業及安全水平;強調技術人員專業性,更改部分職級名稱;設立網上資源中心,詳盡介紹維修行業情況;增加公眾對行業認知;肯定職業教育價值;檢視學徒訓練課程;推出維修業「師友計劃」,以及提供持續進修津貼。

反思及啟示

倘若當政府及業界出盡法寶,依然無法為維修行業吸納足夠人才,政府便需考慮適時、有效地輸入技術工人,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及工資水平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

人力不足的瓶頸問題,在各行各業相當廣泛,不只發生於維修行業。政府必須檢討目前的經濟發展策略,重新審視各項發展的優先次序,以及社會調配資源的方式,作出長遠的人力規劃。

社會各界亦應打破對高學歷的迷思,鼓勵年輕人按自己的興趣、天賦能力和客觀條件發展,不再執着於是「藍領」還是「白領」,並教育新一代不要將高學歷與薪酬待遇直接掛勾,以免出現期望落差,對前途失去信心,對社會產生不滿。

研究方法及局限

研究主要以深入訪談及聚焦小組的形式,在2016年1月至8月期間,向64位不同界別的持分者收集意見,當中包括汽車維修、電梯維修及冷氣維修行業的從業員、正接受相關培訓的學生及學徒、職業訓練局代表及導師、機電工程署代表、業界商會及協會代表、大型工程公司的僱主及人力資源主管、維修服務使用者等。

基於時間、資源及技術所限,本研究只能進行非概率的滾雪球抽樣,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偏誤,不能保證其代表性。雖然是次研究的內容或有不足之處,但相信仍有助發掘重要議題,促進持分者的關注及跟進研究,引發社會各界更全面的檢視及討論。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站http://www.ideascentre.hk。

香港集思會簡介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由一群熱愛香港人士於2008年12月創立,專門發掘、搜集和研究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富建設性和具創意的建議,給政府、有關人士和公眾參考。

透過集思廣益,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一、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及三、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研究成員簡介

黎黃靄玲女士 香港集思會總裁、前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及總經濟師
唐希文女士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曾任職於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
余婉華女士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曾任職於香港特區政府统計處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

《第五代香港人》調查報告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一月 24th, 2013

香港集思會發表調查報告

揭「90後」六大特徵

(2013年1月24日)今日,香港集思會發表題為《第5代香港人—「90後」的自白》的研究報告。研究於去年10月至11月進行,以隨機抽樣方式透過電話訪問了1,014名於1990-99年出生的「90後」青少年,同時邀請了117名「90後」及其他相關人士,包括家長、教師、僱主、「80後」等,進行聚焦小組及深入訪談。

研究發現「90後」有以下六大特徵:

第一:「冇得上網會死!」 App世代的網絡文化

「90後」生於資訊爆炸年代,擅長應用數碼科技,習慣隨時隨地上網,以互動及全天候形式與朋友保持緊密聯繫,並喜歡以「集郵」方式交友,群組力量。

約8成受訪者認為WhatsApp(82%)及Facebook(77%)是他們日常聯繫別人的「重要/非常重要」渠道,其次是手機(70%)。

在接觸資訊方面,接近9成(87%)受訪者表示網絡平台對他們「重要/非常重要」,其次是Facebook(76%)和電視(59%),報紙和電台的重要性則相對較低。

第二:「冇人能夠代表我!」 不再服從傳統與權威

「90後」在政治、學校、家庭及工作的各個範疇,均體現了據理力爭、不輕易服從權威的自主性。他們不滿政府的諮詢及施政手法,同時,逾半受訪者不認同專業人士(54%)或政黨組織(55%)能代表他們的立場,亦抗拒吹捧「政治明星」,強調集體參與及抗爭。

他們傾向接受以「激進」的手法表達意見。調查發現近半(48%)「90後」在過去一年曾參與網上聯署,但只有21%曾參加遊行或示威活動。

第三:「我是中國人!」 兩地文化融合卻萬萬不能

「90後」經過公民教育、通識教育的洗禮,對中國的認識日益加深,一般會坦承自己擁有中國血統,並指內地發展迅速、潛力優厚。

然而,他們會強調自己是身分較優越的「香港中國人」,選擇性地接受兩地融合。對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基本接受,41%的被訪者表示「同意/非常同意」,遠高於反對的22%;但在兩地文化融合方面,「同意/非常同意」的僅得30%,反對的達39%。

同時,他們亦不願北上發展事業,願意長期到內地工作的僅得13%。

第四:「搵錢不是最重要!」 人生不是只得工作

作為職場新力軍,「90後」擁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價值觀,既強調私人時間,也要求工作自由度和「做得開心」,近半(47%)受訪者表示「我鍾意做老闆多過打工」,對創業抱有濃厚興趣。「90後」的父母大多累積了一定財富,令子女的養家壓力較少,選擇工作時變得挑剔,一旦不開心就辭職轉工,容易與上一代及僱主產生衝突。

第五:「我們重視生活質素!」 社會不應盲目發展

正因成長於物質較豐裕的年代,「90後」講求生活質素、強調可持續發展。問卷調查中有51%受訪者認同「環境保護比經濟發展更加重要」,不同意的只佔14%,可見這一代不再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

這批年青人亦批評香港的經濟及工種過於單一化,主張開拓新的產業,給予中小企更多生存空間。

第六:「其實我們想結婚!」 非常傳統的關係觀

新一代的「90後」經常被標籤為對戀愛關係不認真,但是次調查卻發現他們對戀愛態度偏向保守。高達89%受訪者不認同「一腳踏兩船」,56%表示「以結婚為拍拖目標」,61%希望婚後生兒育女。

此外,82%受訪者認為「年青人對社會及家庭應有責任和承擔」,不同意的只佔3%,反映他們頗為傳統的家庭觀念。

最後,主流社會中的「90後」雖然諸多意見,但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頗滿意現狀,對現時的生活質素,45%形容為「好/非常好」,60%自覺生活過得「開心/非常開心」,認為「唔開心/非常唔開心」的只佔5%。

香港集思會建議

針對「90後」的處境及心態,香港集思會建議推動「網絡政府」,呼籲各政策局及部門建立更開放的互動平台,增強與年青人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香港集思會青年課題研究名譽顧問周偉立表示:「現代社會變化急速,『90後』的想法與之前的世代不盡相同,他們自己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我希望大家能拋開自己的想法,細心聆聽他們的聲音,用心與他們溝通。」

香港集思會又建議政府與學校合作舉辦「模擬政府」活動,讓學生扮演官員、議員、公眾等不同持分者,引導年青人從多角度思考及回應議題,加強他們對社會政策的分析能力;同時,香港集思會建議學校與企業合作推行「模擬企業」計劃,讓學生以模擬場景的方式運作企業,引導他們從僱主、管理層、中低層員工、顧客等不同身分思考問題。香港集思會另一青年課題研究名譽顧問張華強說:「讓年青人體會企業營運的各種挑戰,認識不同崗位的責任,可增強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將來投身社會的合適工作態度。」

香港集思會的其他建議包括強化職業教育,企校合推現代學徒制;開拓新興產業,為青年就業提供出路等。

香港集思會總裁黎黃靄玲表示,由於「90後」年紀尚輕、資歷較淺,若干年後其思想、態度及行為或會有所改變,本研究只是以「瞬象」(snapshot)形式,紀錄這批年青人此刻的處境及心態,作初步探討。香港集思會呼籲政府及各有關團體就不同範疇作出深入調查,集思廣益,為有關的政策制定提供更豐富的參考資料及建議。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站http://www.ideascentre.hk。

— 完 —

 

香港集思會簡介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由一群熱愛香港人士於2008年12月創立,專門發掘、搜集和研究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富建設性和具創意的建議,給政府、有關人士和公眾參考。

透過集思廣益,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一、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及三、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青年課題研究名譽顧問

周偉立博士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香港大學通識教育總監

張華強先生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仁愛堂董事局前副主席

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馮紹波先生 香港集思會主席

黎黃靄玲女士 香港集思會總裁

楊佰成先生 香港集思會理事

青年課題研究組成員

陸偉棋博士 香港集思會首席研究主任

唐希文女士 香港集思會研究主任

余婉華女士 香港集思會研究主任

何雅瀚女士 香港集思會研究助理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

香港集思會就《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作出回應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七月 4th, 2011

香港集思會就《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作出回應

堅決支持興建第三跑道

呼籲立即進行環評工作,儘快釋除公眾疑慮,讓項目早日上馬(2011年7月4日) 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正就《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進行公眾諮詢。香港集思會在聽取有關規劃大綱之後,堅決支持興建第三跑道,認為專案刻不容緩。為爭取時間,香港集思會強烈呼籲機管局立即進行環境評估工作,釋除公眾疑慮,在充份照顧公眾利益和環保生態的情況下,儘快興建跑道;同時期望廣大市民和環保團體,積極協助有關當局制定可行方案,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和下一代的前途謀求福祉。

回歸以來,香港面對種種挑戰,被邊緣化的威脅揮之不去,經濟轉型未見成效,金融海嘯打擊巨大,貧富懸殊日趨嚴重。香港集思會認為在此關鍵時刻,再不提升香港的競爭能力,鞏固現有國際大都會及交通樞紐地位,維護香港的經濟優勢和開創更多就業機會,香港的前途難以樂觀。

就《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香港集思會的具體響應如下:

一、 單靠提升現有設施,只是浪費資源的權宜之計

機管局的《規劃大綱》就機場未來發展提出兩個建議方案,包括提升現有兩條跑道的容量(方案一),以及興建第三跑道(方案二)。香港集思會全力支持第二方案,認為單靠提升現有設施,只是浪費資源的權宜之計,無助應付航空需求的長遠增長。

香港位處亞洲心臟,更可即日往返內地主要城市,香港必須善用此一地理優勢。興建第三跑道,藉此增加國際及內地航點,從而擴大香港的航空網路,對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及建立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戰略性部署極為重要,是維持香港長遠競爭力的有效方案。

若我們未能當機立斷,區內眾多蓄勢待發的競爭對手勢必于數年後迎頭趕上,取而代之,損失的將會是我們下一代。香港海運優勢近十年已明顯退減,若連空運優勢亦拱手相讓,香港經濟發展何以為繼?

二、 第三跑道應被視為香港重要的基建投資,特區政府應在財政上給予支持

第三跑道的興建費用龐大,機管局估算投資成本約為862億元,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更加高達1,362億元,是否值得,不能以商業機構的角度,單看機管局的直接收支來衡量。第三跑道以至整體機場設施,應被視為香港重要的基建部份,用以支持及推動香港外向型經濟的各行各業,甚至人民教育及文化科技交流的發展,所得回報應被反映在香港的GDP / GNP、消費、就業、外來投資等多方面的環節。

機管局的網頁有如下介紹:「機管局是法定機構,肩負著重大使命,須充分發揮香港國際機場的價值,以促進香港繁榮。﹍﹍(機管局)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資擁有﹍﹍以鞏固香港在國際及區域的主要航空中心地位。」因此,特區政府應在興建第三跑道的財政問題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讓專案早日上馬,無須以一般商業機構收支平衡及單以機場本身的經濟效益為審視標準,以免造成障礙。

三、 為爭取時間,機管局應立即開展環評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避免日後因環保爭議而延誤工程

香港集思會支持環保。我們認為興建第三跑道對香港極為重要,不能因為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工程,但也不能為了經濟增長而漠視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跟據各方估算,就算今天決定興建第三跑道,最快也將在現有雙跑道升降量飽和後三數年方才落成啟用。鑒於環境影響評估需時,機管局應爭分奪秒,在現階段假設以第三跑道方案為基礎,立即開展環評工作,無需等待規劃大綱諮詢完結後才作安排,以免浪費時間。香港集思會認為此舉並非「偷步」,而是有迫切需要。機管局應儘快就第三跑道興建期間及日後運作,對海洋生態、中華白海豚及漁業,以至噪音和空氣質素等各方面帶來的影響,作出更深入評估,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儘量減少或補償第三跑道對環境的影響。

與此同時,機管局須與市民、環保團體及相關持份者充份溝通,提供詳細資料,讓各方能作出更理性及更全面的考慮和討論,釋除他們對興建第三跑道的疑慮,及避免日後因環保爭議而延誤工程。須知工程延誤容易令專案成本因通漲大幅增加,同時導致香港在激烈競爭中滯後。

四、 機管局需要儘快與特區政府及金融業界研究相關融資安排

無論是方案一或方案二,兩者均需龐大資金,機管局無需待機場發展方案敲定後才考慮融資安排,而應利用公眾諮詢期,儘快與特區政府、金融業界及持份者研究相關安排,例如政府撥款、發債、市場融資以至用者自付等,同時深入分析各種安排的利弊,設計理想組合。

五、 著手設立機制,統籌和監察工程的工作進度和成本開支

特區政府應同步研究設立機制,統籌和監察第三跑道及相關工程的進度和成本開支,確保工程進行順利、資金運用得宜,並與機管局定期向公眾彙報。

-完-

背景:

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發揮集思廣益精神,為香港的持續發展出謀獻策。

2010年,香港集思會成立機場專題研究小組,小組召集人是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其他兩位成員,包括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及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榮休教授及前新機場諮詢委員會(1991-98)委員楊汝萬。透過小組的協助,香港集思會於2010年12月發表分析報告,強烈呼籲儘快興建第三跑道。

2011年6月初,機管局公佈《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並進行公眾諮詢。6月16日,香港集思會舉行論壇,邀請機管局行政總裁許漢忠及其他高層代表,與四十餘位元來自建築、工程、環保、運輸、製造、貿易、展覽、金融、經濟研究、法律、學術及傳媒等界別的資深人士,深入討論機場擴建問題。以上回應內容,不少來自該論壇帶出的意見和建議。

有關香港集思會的架構、研究報告和活動,請參閱www.ideascentre.hk。

傳媒查詢

郭小姐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

香港集思會就鞏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作出第三輪建議

Posted in news, press release on 一月 4th, 2011

就鞏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
香港集思會作出第三輪建議
人民幣存款額五年內增至2萬億
把握機遇、創造條件,提供突破性服務

(2011年1月4日)近期投資者對人民幣的興趣日益增加,本港的人民幣存款額亦急劇上升。2010年11月底本港的人民幣存款額已接近2,800億元,比2009年底增加了2,169億元,而2010年11月的單月增幅更高達625億元。以目前增長勢頭來看,香港集思會相信,本港的人民幣存款額可於五年內增加至2萬億元,與現時在港的美元存款額相約,屆時市場上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將會更多元化,為香港建設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創造有利條件。
為把握這發展機遇,乘勢而上,香港集思會人民幣課題組於今天(1月4日)發表題為《鞏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研究報告,提出五項具體建議,希望進一步發揮香港優勢,透過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區域化等措施,積極提升人民幣在貿易結算和投資方面的功能,促進人民幣成為區域性貨幣,藉以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這五項建議不但有利香港的經濟發展,又配合國家政策,同時亦能為海內外投資者及進出口企業(包括中小型企業),提供高效能的突破性服務。
香港集思會人民幣課題組成員包括黃啟民、李婉如、梁家齊及陸偉棋等學者及財經業界人士。
香港集思會的五項建議包括:
一、 由交易所提供對沖人民幣滙率的工具
香港集思會建議由港交所提供人民幣NDF(Non-deliverable Forward – 不交割遠期人民幣合約)。目前在港的28萬家中小型企業中,不少在內地進行生產及採購活動。現時可對沖因人民幣波動而引致的匯率風險工具不多,利用交易所買賣人民幣NDF,可提高市場資訊透明度;同時,中小企可透過即時報價系統,作出計價和定價的決定,減低匯率風險,以便促進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跨境貿易活動。
香港集思會人民幣課題組成員、香港大學商學院名譽副教授黃啟民認為:「交易所可提供標準化、小額合約的人民幣NDF買賣途徑,為未能參與場外交易的中小企提供另一個具透明度和開放的交易平台,滿足他們對對沖人民幣匯率的需求。」
二、 建立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的跨境聯網
香港集思會建議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擴展本港的人民幣即時支付及結算(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RTGS)系統,與區內的支付系統建立跨境聯網,除處理現有貨幣(港元、美元、歐元、人民幣)外,可加入新台幣、韓圜和其它區內貨幣,在亞洲時區內於香港與人民幣進行外匯及債券交收。這個多幣種支付的安排既可便利人民幣跨境貿易,亦有助香港發展成為亞太區的人民幣支付及結算樞紐,鞏固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香港集思會人民幣課題組另一成員李婉如指出,香港的法律保障了在港經過RGTS進行的交收,是最終及不可撤回的,消除了交易可能無效的風險。因此香港應進一步發揮這個優勢,擴展本港的人民幣RTGS系統,吸引跨境人民幣貿易利用香港的多幣種平台進行結算。
三、 設立粵港人民幣FDI項目表,為外商提供「綠色通道」
按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加上基礎建設、高端服務業及其它提升現代化生產體系的投資項目,香港集思會建議粵港雙方設立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項目表,加快立項和審批,允許境外投資者於外匯管理局備案後,直接匯入人民幣資金。
就設立「綠色通道」,課題組成員梁家齊認為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人民幣FDI有助減低國家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規範人民幣回流的用途,並協助國家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策略目標,促進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他並指出,粵港兩地可藉此配合國家推動珠三角地區經濟轉型的政策,加強兩地的經濟融合;人民幣FDI更可讓投資者善用境外的人民幣資金,參與廣東省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升級轉型所帶來的機遇,提升人民幣投資的回報,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間的功能。

四、 加速深化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
香港集思會建議特區政府向國家財政部爭取,定期在港發行不同年期的人民幣國債,以便建立人民幣債券收益曲線(Yield Curve),作為其它債券和金融資產釐定價格的標準。
該會亦建議港交所及證監會檢討現行上市規條,簡化及豁免部份申請程序,便利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在港交所掛牌買賣,為人民幣FDI項目融資。同時,為發展香港成為境外人民幣債券交易中心,政府可透過針對性措施,包括分階段達至完全豁免向企業徵收持有人民幣債券所得利息的利得稅,以鼓勵海內外企業參與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
五、 推動境內企業「走出去」
香港集思會建議粵港以試點形式,為廣東省企業提供便利,簡化以人民幣對外投資的手續,從而吸引企業透過香港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ODI)。人民幣ODI為中港兩地均帶來益處,不但可促進人民幣流出境外、減少對外匯的倚賴,推動境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亦為香港金融業提供更廣闊的業務發展空間。
香港集思會首席研究主任陸偉棋指出,2009年內地有近七成的ODI在香港投資或經香港到世界各地投資,反映香港作為境內企業「走出去」的跳板功能。陸氏續稱:「以人民幣作為海外投資貨幣,符合國家現時『寬出嚴進』的資金流動政策。」
香港集思會人民幣課題組於2009年7月及2010年3月,相繼發表題為《促進香港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及《促進香港成爲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研究報告和合共廿七項建議,各界反應熱烈,近半數建議已經落實或正在諮詢當中,與此同時,香港的人民幣存款服務和存款額快速增長。2010年7月中央政府正式確立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集思會近期再以《鞏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為題,完成跟進研究,並提出第三輪包括五項具體方案的建議。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頁www.ideascentre.hk
– 完 –

關於香港集思會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境、非牟利的研究機構,由一羣熱愛香港人士於2008年12月創立。透過集思廣益,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1) 增強香港的競爭能力;(2) 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的持續發展;及(3) 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成立以來,集思會已就多個經濟及社會課題進行研究,並提出一系列的建議,其中包括:
• 12項促進香港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的第一輪建議
• 15項促進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第二輪建議
• 有關香港國際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分析報告
• 6項建設香港成為「亞洲最優秀高等教育樞紐」的建議
• 10項促進「中醫藥在香港發展」的建議
• 10項推動發展「綠色經濟」的建議
• 11項打造香港成為「創意之都」的建議
人民幣課題組成員簡介
黃啟民: 香港集思會顧問、香港大學商學院名譽副教授、香港證監會非執行董事
李婉如: 香港集思會項目顧問
梁家齊: 鷹達證券有限公司主席、前經濟機遇委員會委員
陸偉棋: 香港集思會首席研究主任
傳媒查詢
胡先生 電話: 2114 1486 / 6626 5762
郭小姐 電話: 2114 1488 / 9322 4639

香港集思會指出要成功落實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還須努力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七月 22nd, 2010

(2010年7月22日,香港) 就七月二十一日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先生公開確認滬港兩地分工,上海將著力發展人民幣在岸市場體系,香港則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香港集思會表示熱烈歡迎,認為此舉有利兩地各展所長,又能發揮協同效應,共同發展金融業務,同時對人民幣國際化,及國家的整體經濟利益富策略性意義。

同時,香港集思會又歡迎七月十九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特區政府金融管理局就人民幣貿易結算安排簽訂的補充協議備忘錄,人民銀行和中銀香港簽訂的新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在政策和企業層面,大大放寬限制。(放寬措施包括允許銀行為所有企業客戶開立人民幣存款賬戶,可作跨行人民幣資金調撥,企業兌換人民幣並無上限,同時可從銀行獲得人民幣貸款等。) 香港集思會認為有關措施,為香港人民幣投資市場敞開了大門。

然而, 香港集思會指出要成功落實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仍須努力,尤其在促進資金流動性和匯率風險管理方面。因為中央給香港的定位和清算協議的修訂,並不保證香港必然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

香港集思會初步建議香港應考慮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1)提供充足的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工具:

無論企業或個人持有人民幣資產都會產生匯率對沖的需求,有效率、價格合理及透明度高的人民幣匯率對沖工具會增加企業或個人持有人民幣的信心。目前香港的銀行提供人民幣非交割遠期合約 (“NDF”- Non-deliverable Forward)。短期來説,可研究由香港交易所提供標準化的NDF。長遠來説,則需研究發展人民幣期貨市場,以提供全面的匯率風險管理,吸引全球的人民幣匯聚于此。

2)為臺灣提供人民幣即時交收服務:

香港建立了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TGS”),可實時處理港元、美元、歐羅及人民幣的即時交收外,還與內地的實時交易系統接軌。香港可利用這個平臺,與臺灣建立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的跨境聯網(cross-border payment-versus-payment link),吸引有人民幣貿易或投資需要的臺灣機構和企業經香港作人民幣交收,讓香港成爲中國内地與臺灣人民幣交易的中介點。長遠來説,香港還可與其他和中國有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同樣的跨境聯網,有助建設香港成爲離岸人民幣中心。

3)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投資工具:

要成爲真正的離岸人民幣投資中心,香港需研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工具,包括多樣化的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上市基金、雙幣(人民幣和港幣)計價的股票等。

4) 充份掌握及照顧國家金融安全問題:

香港集思會認爲在發展成爲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過程中,金融安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無論在監管制度、金融基建和產品設計上,均需要以金融安全爲首要的考慮重點。

香港集思會於2009年成立「人民幣課題組」,先後在2009年7月和2010年3月作出了兩輪建議,推動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 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還在進行,目標為香港金融業的持續發展出謀獻策。

香港集思會背景及研究報告: www.ideascentre.hk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 2114 1488 / 9322 4639

香港集思會提出12項建議 促進香港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

Posted in press release on 七月 6th, 2009

PRESS RELEASE (Hong Kong – 6 July 2009) Hong Kong Ideas Centre (HKIC), whose aim is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recommendations conducive to Hong Kong’s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 being through  research, today recommended 12 measures to promote Hong Kong as a Renminbi (RMB) Settlement Centre.

The 12 measures, based on a study conducted by its RMB Study Group, focus on four major areas: 1) RMB settlement and financing for cross-border trade; 2) RMB investment; 3) personal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and 4) relate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Mr. Fung Siu Por, Lawrence, Chairman of HKIC’s Board of Directors said, “With China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use of RMB is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popular. Hong Kong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its RMB business in order to open up opportunities for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ctor, as well as offer convenience and investment products to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Since Hong Kong has an advanced payment system and a clearing mechanism for RMB, we can immediately provide a global platform to facilitate trade settlement in RMB. However, Hong Kong is faced with a RMB liquidity problem, which means that RMB supply in Hong Kong cannot cater for the demand of RMB trade settlement.  HKIC, therefore, conducted an in-depth research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the liquidity of RMB.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would like to propose 12 measures for conside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sectors,” added Mr Fung.
 

Another member of the RMB Study Group, Mr Wong Kai Man, an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 and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of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suggested, “To facilitate trade settlement in RMB, we suggest allowing banks in Hong Kong to provide RMB trade financing. The Mainland government can encourage Mainland enterprises to pay for imports from Hong Kong in RMB, and can gradual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ilot cities and pilot enterprises with which Hong Kong companies can do business in RMB. To help Hong Kong companies hedge against exchange risk,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gradually develop an RMB futures market.”

“To encourage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to hold and use RMB,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more RMB investment vehicles in Hong Kong. More RMB bonds should be issued in Hong Kong and bond issuers can be as diverse as possible,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such as World Bank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ainland enterprises, Hong Kong companies which have investments in the Mainland, and quasi-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such as Hong Kong Airport Authority.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secondary RMB bond market, the maturity periods of RMB bonds should also be more diverse, and RMB bonds should be allowed to be listed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n addition, we recommend the introduction of RMB-denominated Exchange Traded Fund (ETF) in Hong Kong. We also sugges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allow foreign investment within the Mainland to be made in RMB and the SAR Government to hold part of its reserves in RMB assets,” added Mr Wong.

Ms Vivien Li, HKIC’s RMB Study Group Consultant said, “In the area of personal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we recommend a gradual relaxation of the existing personal daily RMB exchange limit from $20,000 to $30,000, and to offer RMB-denominated life insurance policies to provide more investment and savings opportunities to members of the public.
 

In the area of risk management, Ms Li suggested that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could work closely together to monitor the cross-border flow of RMB and the retention of RMB offshore. “At the initial stage, it may be desirable to regulate and monitor the overall volume of RMB financing t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said Ms Lee.

Another member of HKIC’s RMB Study Group, Mr Leung Ka Chai, former Chairman of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and former member of Task Force on Economic Challenge, concluded,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s posi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and that Hong Kong can contribute to China’s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we earnestly hope that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implemented.”

 
Enquiry: Yvonne Kwok / Bruce Law

Telephone: 2114 1488

6.7.2009

Related research reports

Related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