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馬路與天路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八月 17th, 2024

2024 年 8 月16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馬路與天路

香港地少車多,總數2241公里的行車道路(港人稱「馬路」)充斥着813000部車輛,雖未出現其他國際城市經常交通嚴重擠塞的問題,但擴闊現時舊區內交通繁忙的道路和在新發展區建造新道路以應付新增人口的需要,有違綠色可持續發展原則。興建更多柏油或三合土馬路,削弱了香港建設「海綿城市」的能力。維修被高汽車流量損壞的馬路,政府每年又得花多少錢?

「低空經濟」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在離地數百米的天空,建立飛行走廊,有學者稱之為「天路」,供小至中型遙距控制的無人駕駛飛行器行駛,避開馬路上的交通擠塞,達至提速提效。為了應對未來天路也可能出現交通擠塞的問題,走廊可用不同的飛行高度區間劃出多層的「天路」,達至提量。這類俗稱「無人機」的主要商業用途,是運送包裹、外賣、藥物、急件等物品,操作成本比有人駕駛貨車運送的模式為低,不過過去新冠疫情衍生的眾多電單車送外賣速遞員的飯碗,會否被新興的「低空經濟」砸破呢?

「低空經濟」的另一層次,是利用比無人機使用的「天路」更高但不超逾1000米的上空,開放給有飛行員或無人駕駛的載客(一般是四名)電能垂直升降飛行器(英文簡稱為eVTOL)使用。比起直升機,eVTOL是零碳排放,飛行噪音更低,建造、維修和操作費用更低,收費更便宜,對於爭分奪秒的商務行政人員,不失為直升機以外的一個選擇。eVTOL亦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空中漫遊節目,吸引顧客。

「低空經濟」並不是紙上談兵。無人機的技術、設計日趨完善,商業用途亦日益擴大。美國電商亞馬遜早於2020年已獲當局發牌以無人機在加州送貨,並宣布今年年底在意大利和英國引進這種服務。我國更遲來先發,今年2月深圳一架無人駕駛的eVTOL「空中的士」試飛珠海成功;一個月後,廣州亦有「空中的士」成功穿梭於高樓大廈密集的珠江新城CBD。大灣區成為全國「低空經濟」領頭羊,指日可待。特區此時還不投入,更待何時?

特區政府應加快從商貿、貨運、客運、交通管理、緊急服務等角度研究無人機及eVTOL在港運作的技術可行性,以及「低空經濟」在香港發展的潛力。珠玉在前,當局可向海外城市和內地省市(特別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取經,希望特首於今年的《施政報告》闡釋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方向和支援這新興行業發展的實質措施,充實香港作為綠色智慧城市的內涵。如政府為「低空經濟」開綠燈,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區、新田科技城以至整個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都要預留「天路」和土地給大大小小的無人機停泊和裝卸貨物。至於載客的eVTOL,跟直升機一樣,最合適上落乘客的地點莫過於甲級寫字樓的天台,當局可能要審視《建築物條例》對這種構建物的規限程度,盡量方便發展商興建eVTOL的停機坪。此外,飛行工具和飛行限制範圍與高度等屬民航處管轄,經濟效益評估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責任。「低空經濟」是跨局跨部門的課題,看來特首又要成立一個專班了。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得西九、得天下?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八月 1st, 2024

2024 年 8 月1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得西九、得天下?

西九文化區(下稱文化區)從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8年提出興建(時稱西九文娛藝術區)至今已近四分一世紀,現時雖漸具規模,但發展過程荊棘滿途,當中尤以文化區的經營模式可持續性最令政府、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下稱管理局)及納稅人擔心。

發展文化區需要大量短期、中期及長期的資金。計劃初出台時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借助私人市場力量,以整個原稱西九文娛區內的土地發展權益(包括商場、商廈、住宅)授予單一發展商,條件是中標者需要負責設計、興建及營運政府要求的各項文娛設施。 這條winner takes all(鰲頭獨佔)的批地原則卻惹來公眾、文化界、政客,甚至部分發展商的強烈不滿,「得西九、得天下」之說,甚囂塵上,迫使政府改弦易轍,立法成立管理局,予以一次性的撥款,其後文化區便要自負盈虧。回想過來,假若當年整個西九文娛區真的「外判」給一家發展商,以近年香港的地產發展表現欠佳,文化區算不上是塊肥肉,說是雞肋更恰當。攪不好的話,文化區最壞情況是可能出現「爛尾」,最終還是要政府收拾爛攤子。

管理局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被怎能做到可持續財務穩健的問題纏繞,今年3月及5月管理局主席唐英年透過傳媒公開向政府兩度「逼宮」,指政府如繼續不回應管理局提交的財務建議方案,該局資金鏈或於明年6月斷裂,若動用儲備則可捱多一年左右。結果政府兩個月後公布解除文化區內住宅項目的發展模式限制,允許出售該等項目,以發展物業的收入支持文化區的財政,避免政府動用公帑資助。

文化區的財困就此便解決了嗎?當然不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宣布政府決定時明言,政府此舉可「解決(管理局)目前面對的資金流問題,管理局必須用好政府給予的土地資源,確保財務可持續性,最終達致自負盈虧,這亦是西九文化區經營模式的初心」。問題是管理局既有燃眉之急,理應盡快出售區內住宅發展權套現,但現時一手樓市弱況在短期內難以強力反彈,發展商就算有興趣「投地」,出價也不會太進取,倘管理局「要錢不要貨」,「低價」「賣地」應急,是否明智之舉呢?假如要遵照政府要求,用好政府給予的土地資源,那何時才算是「賣地」好時機?再者,文化區可作非文化用途的土地不是長賣長有,以「賣地」收入支撐文化區的營運和長遠發展,其可持續性十分存疑。事實上,政府的新聞公報指出同意管理局「賣地」將使後者可繼續運作(僅)約10年,期間政府會與管理局找出可行的措施,以解決其長期的財務挑戰。

文化區非香港全球獨有和始創,網上搜尋顯示起碼有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文化區(面積達2700公頃,等於2.7個交椅洲人工島),和美國得州沃思堡(Fort Worth)文化區(面積為48.5公頃)。兩者的願景、使命、文娛設施和商業原素(例如購物、餐飲)跟西九文化區相近,可惜有關兩者財政資源的網上資料不全,只知道Saadiyat文化區內及其周邊有大量由一家發展商攏斷的高中檔住宅發展,大有可能就是以地產支持文化區的財政。管理局不妨參考此等海外文化城的生財之道。

除文化區外,世界知名博物館的營運模式亦值得管理局參考。門票收入通常只佔該等博物館收入少部分,大多數博物館都要靠私人慈善基金長期撥款及個人或大機構的長期捐款和贊助,有的還可獲政府長期補貼。以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為例,該館除獲當地政府為一億美元的建館費買單外,再獲一筆5000萬美元的基金作收購藏品之用。此外,有別於西九文化區的M+,當地政府也為博物館每年的1200萬美元支出提供補助。花費這麼多公帑,換來把畢爾包從衰敗的工業城鎭華麗變身成吸引全球遊客的文化朝聖地,是絕對值得。當然,每個文化區或文藝設施都有不同的背景,特區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將其他地方的設施財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區,但參詳海外這類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說不定可以找到靈感,以合適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區從財困拯救出來,讓它在天下間拼出個名堂。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街道命名費思量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on 七月 25th, 2024

2024 年 7 月25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街道命名費思量

新冠疫情前,內地來港遊客典型活動離不開到太平山頂及淺水灣海灘等傳統景點、在商業區購買奢侈品或藥物奶粉,以及在著名食肆飽嘗山珍海味。復常後,內地客的興趣起了明顯變化,趨向所謂深度遊,感受香港文化和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現在全港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內地遊客的蹤影,與今年5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特區政府和旅遊業界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不謀而合。

香港街頭巷尾對來自內地的朋友有什麼吸引力?答案其中之一是顯示濃厚殖民地色彩的街道名稱路牌,不少人喜歡以這些路牌作背景,「打卡」為記。讀者們或許仍記得主權回歸前,香港社會各界對帶有殖民地色彩的政府建築物和道路名稱應否改名「脫殖」曾有過熱烈討論,最後因《基本法》「50年不變」和此舉弊多於利的考慮得以保留,想不到今天竟成為分布香港處處的旅遊新景點。

香港開埠至今有4000多條經刊憲的法定道路名稱。2000年以前,街道命名的工作散落於不同政府部門及現已被廢除的市政局各師各法,當局對每條街道命名背後的考量,並無完整公開的官方資料,有些街道名稱甚至成為笑柄,反映過往政府處理街道命名的態度並不太認真。自1989年開始,新界街道命名的工作由地政總署負責,並於2000年起肩負市區街道命名工作,自此香港特區所有街道命名、改名和除名的工作由地政總署測繪處專責,並為此制定街道命名的原則及程序。

綜觀過去5年,新命名的道路名稱,有與道路所在的公共設施相關(例如香港國際機場航天城的航天城第一、二、及三街,西九文化區的文化道),也有直接用道路所在地區為名(例如將藍公路、米埔南路),亦有在同區以同一字開首的道路群(如九龍城的承昌道、承景街、承裕里、承富里),不過街名字首相同的道路又不一定是在同區(海映路是在大埔、海善里卻是位處東區、海達街是在深水埗、海洋徑則位於南區),只不過這些街道都接近海濱而已。殖民地時代以港督、英籍高官和對建設香港有重大貢獻的平民名字(啟德道、麼地道)命名街道的做法,在二次大戰後已終止,唯一例外的應是在屯門,以已故新界鄉議局前主席劉皇發先生及其夫人命名的皇珠路。

從短至中期來看,發展北部都會區意味將會出現更多新道路。再看遠一點,面積達1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會興建大量道路,當局為眾多新道路命名也要多花心思。

政府當前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弘揚愛國愛港精神,以及培育市民對香港和祖國的歸屬感,大可考慮採用對中國或香港的科技、文化、藝術、歷史或建設有重大影響及貢獻的已故人物名字命名新街道。

「人選」方面,相信近以饒宗頤、查良鏞、黃湛深(黃霑),遠至孫逸仙、李堯棠(巴金)、詹天佑(幼年在港念書,港大榮譽法學博士)等人為街道冠名,當局無需擔心引起社會爭議吧?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全球供應鏈發展趨勢與香港

Posted in news on 六月 29th, 2024

雋悅工作室主辦 ,民眾聯席,香港集思會,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香江集思會及GBX支持

講題:全球供應鏈發展趨勢與香港
講者:張家敏
主持:何基章
日期:香港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講题簡介:
講者將分析
1)影響全球供應鏈發展的因素
2)間接出口~中美貿易的新模式,及
3)香港在新形勢下的挑戰、機遇與對策

講者簡介:
張家敏先生現為馮氏集團屬下的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利豐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馮氏集團(原稱利豐集團)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跨國企業,其附屬公司主要從事貿易、物流、分銷及零售四項核心業務。

張先生負責集團研究及內地業務發展等工作,他的研究領域包括供應鏈管理、內地及亞洲商貿經濟及地區發展策略等。

張先生現為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香港貿易發展局一帶一路及大灣區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以及中國經濟學術基金秘書長。

張先生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第九至十二屆)、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港事顧問、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事務主任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on 六月 20th, 2024

2024 年 6 月 20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 天圓地方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醫教住食行可說是現今全球都市人和他們政府最關注的五大民生問題,其中住屋問題可說是重中之重,增加可負擔房屋供應往往成為民選制度中政客爭取選票的政綱。香港特區政府雖非全民普選產生,多屆特首的政綱仍以此為重中之重,並推行多管齊下(包括一些引起社會爭議)的策略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及公私兩類房屋供應。可惜這個困擾香港人數十年的問題,雖有中央政府的敦促,至今暫未見到解決的曙光。

房價高不可攀並非只是香港地少人多的問題,世界各地大城市也面臨相同的難題。日前有美加學術及政策研究機構發表2024年國際房屋可負擔程度周年報告(下稱「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www.demographia.com/dhi.pdf),根據去年第三季全球94個城市的有關數據,將其中11個城市的樓價列為「Impossibly Unaffordable」(意譯為「離晒大譜的難以負擔」),香港連續第13年高踞榜首,房價難以負擔的程度更拋離排名第二的澳洲悉尼和排名第三的加拿大溫哥華,這個冠軍地位肯定不是特區政府欣然接受的「榮譽」,反而是愚公要移的大山。

根據報告分析,全球各大城市近年樓價升幅遠超中產市民收入增幅,要歸咎當地政府的土地規劃政策人為地限制了房屋供應。不少西方國家的政府採用限制市區範圍擴大(urban containment)及增加市區居住密度的政策,令市區地價樓價一起飆升,中產家庭難圓置業夢甚至生活水準下降。報告隱言這種以規劃理想而非以人為本的政策,是好心做壞事。

全球最難負擔屋價排行第二位的悉尼,是推行上述政策的一個好例子。該市所屬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早前透露,為「平衡」悉尼各分區房屋密度分布,未來5年將在現時發展密度低的市郊地區興建377萬套住所,其中只有少於兩成會利用「綠地」,八成則是在已發展土地提高發展密度。成為人口增加對象的各區區議會非常反對州政府的做法,並把房價急升的原因歸咎於澳洲聯邦政府近年容許大量移民入境永久居留,令住屋需求失卻平衡,不過此屬題外話,於此按下不表。

報告稱,所有樓價負擔能力離晒譜的城市(包括香港)都犯了上述規劃毛病。其實香港市區發展密度老早已是甚高,政客們一面批評政府「見縫插針、盲搶地」,一面卻促請政府放寬地積比及建築高度等發展參數,以達至地盡其用,負責城市規劃的技術官員實在無奈。

香港跟其他樓價離晒譜的城市另一不同之處,就是沒有刻意規限市區擴大,反而經常檢討可否利用分隔市區與未發展或不宜發展房屋、有緩沖作用的綠化地帶(green belt),但招來環保團體批評。

此外,當局過去半世紀已在新界發展了原意本屬相當「獨立」的一系列新市鎮,不存在報告所指「畫地為牢」的規劃政策。事實上,報告指出香港未來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可望藉北部大都會和交椅洲人工島產生的土地而得以紓緩。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世界不少大城市同樣面對樓價貴、中產置業能力不斷下降及中產下流所產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天下間卻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得道途徑。香港人常用作比較的新加坡,雖然土地非常有限,為數600萬的人口也不算少,然而約九成的置業率可能是全球城市之冠,其樓價的可負擔度在研究報告涵蓋的94個城市中排名第11。特區政府官員過去也曾到獅城考察其房屋政策,未知取了什麼經?

地政總署前署長

「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講座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五月 14th, 2024

網上重溫

雋悅工作室、香港集思會、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合辦,樹賢基金支持「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講座,邀請中國建築(香港)可持續發展總監區詠芷女士、「自然在地」創辦人,香港地球之友董事羅敏儀博士及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主管張潔儀女士分享對此題目的看法,歡迎大家出席參與討論。

講題: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
講者:區詠芷、羅敏儀、張潔儀
主持:林勁放
日期: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講者簡介:
區詠芷女士 (Michelle),現為中國建築(香港)可持續發展總監,於2013 – 2022年為香港環境局黃錦星局長的政治助理,協助籌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等。

羅敏儀博士 (Caroline),「自然在地」創辦人,香港地球之友董事,曾於高等院校擔任助理教授,多年來推廣自然生態教育、研究城市綠化相關議題,包括城市園林廢棄物的再利用。

張潔儀女士 (Suzanne),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主管。曾於環保團體擔任管理層,倡議多項環保政策。

回應「維護國家安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公眾諮詢的意見

Posted in news on 二月 28th, 2024

針對香港特區近年面對的國家安全風險,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及需要,香港集思會理解及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然而,因應短暫的諮詢期及其立法內容的複雜性,本會爭取時間與會友交流、收集並整理一些對諮詢文件的意見及評論,希望為香港特區政府提供參考意見,制定最適合香港特殊情況的法例處理有關危害國家安全的風險。本意見涵蓋關於立法定義及標準建議、解說工作、保障及平衡市民大眾的權益和自由。

1. 第4章:叛亂、煽惑叛變及離叛,以及具煽動意圖的行為

有關「煽動意圖」定義及相關罪行,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訂立清晰界線,釐清「煽惑叛變」、「煽惑意圖」和「批評政府」的定義和標準,使香港市民及傳媒工作者能了解其差別,讓合理、善意的意見及建議能夠被坦誠發表。

另外,有關「管有煽動刊物」的條例需要清晰定義,界定何謂煽動刊物,及管有數量、用途(例如學術研究、圖書館收藏或傳媒機構資料庫)、年期(例如法例生效後對刊物出版日期的追索期或擁有該刊物的年期)及刊物形式(例如電子或紙本版本)的標準,以免學術研究人員、傳媒工作者以及一般大眾產生疑惑及誤觸紅線。

2. 第5章: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

香港特區作為國際經濟文化大都會,有關"國家秘密"及與「間諜」行為相關的罪行,可能會影響專業人士、科研人員、傳媒工作者以及一般大眾日常的正常或國際商務來往。為避免寒蟬效應,影響香港特區「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商務獨有優勢,立法時應詳細定義何謂"國家秘密",以何標準準則判斷及如何解決出現的爭議,尤其應該為有關國家或香港特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家或香港特區科技發展或科學技術的秘密定義解釋清楚,避免公眾、政府官員或公職人員有疑惑而不敢作為或誤觸及紅線。

就「間諜」行為相關的罪行,基於現今間諜活動手法層出不窮,一方面要針對性應對境外情報組織的間諜行為立法,另一方面亦要保障香港市民大眾,避免不慎參加境外情報組織或被境外情報組織利用而不自知。建議香港特區政府立法後可從兩方面與香港市民大眾溝通,一方面著力教育及宣傳,讓大家清晰知道何謂國家安全及間諜活動;另一方面由香港律政署牽頭(並引入其他相關的官方或專業機構)設立特別部門,常設熱線,讓香港市民大眾可就個別事件諮詢,釋除疑慮及避免墮入圈套。這點可參考廉政公署成立時,設立社區關係處,推廣廉政工作。

就以"境外勢力"取代"敵人"的概念,建議更改為"境外敵對勢力",讓該定義更清晰。

針對如何保障如某些香港市民或傳媒工作者為維護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而成為「告密者」,基於愛護國家、愛護香港的情懷,冒險牴觸法律透露"國家秘密",揭發政府或個別官員流弊、乃至個別人士或團體違法行為,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考慮訂立免責條款,清晰確立行為的界線,讓此類人士可以為維護公眾利益挺身而出,而能以「公眾利益」為抗辯理由。

3. 第6章: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等活動

有關「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活動」罪,除了要防止破壞或削弱公共基礎設施外,亦應考慮有否需要將其他可以損害或癱瘓香港特區整體運作的系統(例如電子、金融、通訊及網絡系統等)納入保障範圍。另外現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建議立法時需要考慮將來可能遇見的情況,尤其關於人工智能或其他高科技系統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

4. 第7章:境外干預及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組織

建議明確制定「境外干預」的定義和標準,境外敵對勢力對國家安全的干預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挑戰,然而,在制定這些條文時,需要謹慎平衡國家安全和個人自由之間的關係,避免以國家安全名義,不必要及不適當地限制公民的合理合法權益。同時,應該制定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以確定何種行為屬於境外干預,避免對正常的民間國際交流造成阻礙。另外為避免香港市民或本地組織不自覺不知情地"配合境外勢力",香港特區政府可在前文提及由香港律政署牽頭設立的常設熱線或會見機制,讓市民或組織可就個別事件諮詢查詢,釋除疑慮及避免墮入圈套。

政府建議「完善」現行社團條例中,基於維護國家安全所需禁止政治性團體與外國、外地或台灣的政治性組織聯繫,建議保安局局長可命令禁止該社團運作或繼續運作。當賦予政府此權力時,建議保安局亦需要適當地對公眾解釋以釋除疑慮。另外何謂「聯繫」的定義非常重要,包括何謂一般或密切聯繫,何種程度的聯繫是可接受,確保正常港台及與外國民間良性交流能暢順地進行。

5. 第9章:與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相關的其他事項

2020年全國人大通過的《香港國安法》與《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主題目標同樣涉及國家安全範疇,第二十三條立法覆蓋面雖然不盡相同,但亦可能出現案情同時涉及兩條法律或兩條法律條文出現部份重疊情況,當情況出現時該如何處理兩者關係?《香港國安法》第62條規定若與香港本地法律不一致則以《香港國安法》作準。因此第二十三條立法相關條款應該避免出現重疊及不一致的情況。

在加強香港國家安全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過程中,香港特區政府必須秉持公正、透明和平衡各方面利益,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益和自由。只有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提高國家安全的水平,才能確保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基於國安法律的特殊性質,要將上述的核心法律慨念及名詞全部都細化至日常操作性法律慨念及名詞的程度,我們理解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在這方面其他國家及地區與我們國家及香港地區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生效後,在實踐過程中有系統、持續及積極地向香港巿民及在國際層面進行教育、宣傳、推廣、解說,將會是致關重要的。具體而言,可以由香港律政署牽頭(並引入其他相關的官方或專業機構),在其已設立的法治教育專門網頁內,多設定一個這方面的附頁及資料庫,作為上述教育、宣傳、推廣、解說工作的核心資源及操作平台。我們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順利落實香港的國家安全立法作出貢獻。

「新時代的教育」講座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一月 13th, 2024

網上重溫



大家都說社會變了,到底什麼變了?最根本的,是社會的生產形態變了,以致社會形態整體變了。年青人面對的,是很不一樣的社會現實,他們的社會觀,尤其是對職業觀,與傳統很不一樣。如此,則教育還能一樣嗎?在新一年的開始,雋悅工作室、香港集思會合辦「新時代的教育」講座,邀請程介明教授分享對此題目的看法,歡迎大家出席參與討論。

講題:新時代的教育
講者:程介明
主持:羅慶琮
日期: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講者簡介:
程介明,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對「2024至25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意見

Posted in news on 十二月 8th, 2023

2023年12月7日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邀請參加《2024至25年度財政預算》諮詢會。本會對財政預算案意見如下:

受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及國際經濟大環境變動的影響,本港經濟出現了遲濟的發展,使財政預算出現赤字。面對不明朗的前景,香港集思會支持採取積極的開源節流,量入為出的措施。但是,有些有利於香港經濟轉型和長遠發展的投入,本會認為應予支持的。

  1. 完善本地創科生態圈,推動「新型工業化」,長遠提升香港競爭力
  • 建議增加撥款,支持擴大研究生學位額度,加強擴充大學科研容量

香港的各間大學需積極透過獎學金及資助吸納各地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來港繼續深造發展,並可加進條款要求研究生/研究人員及後需留港2-3年參與開展創科研究或相關工作,以增加本地的科研能力。另外政府亦需繼續提供優惠措施,協助解決這批研究生/研究人員落地生根,住屋及子女教育難題。

此外,香港需要繼續鞏固基礎科研的實力,建議加強支援大學擴充科研容量,針對性更新及添置科研設備、增加實驗室數量,重點發展及配合國家的科研需求。

  • 支持本地早期初創基金業及初創企業發展

香港許多大學的科研已達世界級水準。政府近年亦有很多資金(例如:Research, Academic and Industry Sectors One-plus Scheme)支持其商業化。可是香港缺乏本地早期風險基金,本地現有的風險基金大多數投資於A輪之後。加上近年市場對風險承受較為保守,私人投資者和家族辦公室普遍也不大熱衷於投資早期風險項目。

很多本地大學的高科技科研項目,大多數都須向內地的風險基金融資。而內地基金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將公司的總部設於內地,尤其以深圳為主。許多本地大學的基礎科技研究達到商業化階段,因欠缺本地資金的情形下,使本地初創企業選擇落戶深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政府應推出政策及優惠措施,將本地創科的成果重心及總部儘量留在本港,然後再將產品從本港輻射予其他大灣區及國內城市。這樣本港的科研創科生態圈才能持續健康成長。

此外,大企業普遍應用新的供應商需要通過一個複雜的採購流程,所以一般初創企業都比較難成為大公司的供應商,建議政府提供支援及平台讓大企業與初創企業聯繫,亦可提供資金或行政支援,鼓勵大企業採用初創企業的產品,使其產品可以節省所需的時間和複雜的流程,加快商業化。

  • 支持生命健康科技研究及發展醫療旅遊

香港許多大學擁有雄厚的生命健康科技研究實力,屢獲國際認同,除了在兩家醫學院外,亦應利用香港高效的公立醫療體制,提升和大學的臨床研究合作,促進將研究成果產業化。

此外,香港亦具備發展高端醫療旅遊的基本條件,包括優秀的醫療科研人才及技術、符合國際標準的用藥標準及完善的監管制度。政府應研究在公營醫療體制外,提供誘因讓私家醫院及醫療機構進一步發展醫療及體檢旅遊產業,並支援各大學增加醫療及技術人才培訓的資源,另方面繼續輸入海外醫療人才。政府應作出長遠規劃,結合生命健康科技研究成果,使醫療旅遊成為香港其中一個產業收入。

  1. 為家族辦公室打造有利的落戶條件

建議香港政府更著力推動中東皇室及家族在港設立家族辦公室,讓中東資金可以更快更便捷來港及內地。除了充分發揮香港現有的金融優勢外,也應推出加快審批政策,如已在中東設有辦公室牌照的家族可以加快落戶香港,更快推動整個家族辦公室的發展。

  1. 延長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寬減安排及推出新一輪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

建議政府延長推廣「一換一」電動車登記稅的寬減安排,主要原因1) 配合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於2023年12月31日停止接受申請,但許多個屋苑均未完成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故仍有大量車主未有誘因響應換電動車;2) 車輛生產商未能配合訂單需求,估計有大量電動車未能及時於2024年3月31日前交車。

另外,建議「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滿額後可推出新一輪計劃,加快增加全港的充電設施供應,以配合電動車的需求及政府普及電動車的計劃。

  1. 支持擴闊香港的旅遊產品,推動深度文化、古蹟及綠色旅遊

現在內地及各國的年輕人及家庭均喜愛到大自然環境中遊玩和體驗,建議旅遊事務署及漁護署檢視如何能在保育前提下發展可持續的旅遊,適當改善郊野公園設施和加入便利旅遊設施及停車場等,讓外地旅客與本地喜歡郊野人士共同享受,增加旅遊香港的吸引力。

對「2023年施政報告」改善教育制度的意見

Posted in news on 八月 18th, 2023

2023年8月18日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邀請參加《2023年施政報告》有關改善教育制度諮詢會。

香港集思會主席楊佰成先生的講稿:

對「2023年施政報告」改善教育制度的意見

(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