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ONLINE SEMINAR – CHINA’S GREAT REVERSAL IN REGULATING THE PLATFORM ECONOMY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August 26th, 2021

 

國家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發展機遇講座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press release on August 17th, 2021

網上重溫

王春新博士的Powerpoint檔案(PDF version)

(上) 黃春新博士精彩的演講;(下) 香港集思會主席代表贈送紀念品予黃博士

香港集思會及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邀請了王春新博士於8月31日(星期二)‪晚上8:00-9:30 舉行網上及現場講座,解說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的新角色及經濟發展機遇。機會難得,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題目:

國家「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發展機遇


日期: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8:00 – 9:30
地點:香港大學梁銶琚樓KK102室
形式:現場參與(20位名額)及網上觀看
語言:普通話 / 廣東話
費用:全免

主講嘉賓:王春新  博士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院士199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中國福建省政府擔任決策諮詢研究工作。1993年初起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經濟研究部經濟研究員,2003-2009年進入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先後擔任高級研究主任及首席研究主任。現職為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榮譽院士。

HKU DISCOVERIES AIDING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July 22nd, 2021

網上重溫

由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主辦,香港集思會協辦的「HKU DISCOVERIES AIDING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網上研討會,演講嘉賓為陳福和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顧問醫生及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科名譽副顧問醫生)。網上研討會於7月22日(星期四)‪晚上7:30-9:00 舉行。

題目:
HKU DISCOVERIES AIDING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嘉賓講者:

陳福和醫生 Dr. CHAN FUK WOO, JASPER
MBBS(HK), MD(HK), PDipID(HK), MRCP(UK), FRCP(Edin), FRCPath, FHKCPath, FHKAM (Pathology)

日期: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 – 9:00
形式:網上
語言:廣東話及英文輔助
費用:全免

陳福和醫生 Dr. CHAN FUK WOO, JASPER
MBBS(HK), MD(HK), PDipID(HK), MRCP(UK), FRCP(Edin), FRCPath, FHKCPath, FHKAM (Pathology)

陳福和現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顧問醫生及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科名譽副顧問醫生。陳醫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全球大流行潛力的新興病毒感染及與中國和香港有特別相關性的新發傳染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他已在國際同行評審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著及綜述260餘篇 (70餘篇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分發表,期刊包括The Lancet 及 Nature等)。自2015年起,他每年均被科睿唯安列為“全球被引用最多的1%學者”。他曾擔任不同國際組織的專家成員或大使,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專注於 COVID-19 疾病建模的特設專家組(WHOCOM)和美國微生物學會的青年科學大使(香港)等。此外;他也獲得了多項國際性和區域性獎項 (例如: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香港特別行政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最傑出年青研究員獎、羅鷹石慈慧基金傑出年青研究獎、Biomedicines2021年年青研究員獎、  Pathogens2021年年青研究員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0年最佳論文獎及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 。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歸來報告及交流會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April 6th, 2021

講座錄影網上重溫

洪為民教授的PowerPoint檔案

朱葉玉如教授的 PowerPoint檔案

 

香港集思會邀請了蔡素玉女士、洪為民教授及朱葉玉如教授於4月6日(星期二)‪晚上8:00-9:30 透過Zoom舉行報告及交流會議,讓大家了解國家及香港未來的發展,更好迎接即將來臨的巨變。

題目:

探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重要決定及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尤其香港應如何把握及促進大灣區的科技發展機會,以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的政治生態發展。

日期:2021年4月6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8:00 – 9:30
地點:因為疫情關係,我們將會用Zoom 形式來進行。
費用:全免

主講嘉賓:

蔡素玉女士, BBS,JP

蔡女士分別於一九七四年及一九八零年獲得由香港大學頒授之理學士學位及哲學碩士學位。早期蔡女士參與開拓內地市場,後來參政並於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八年間曾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委員及曾任多屆香港立法會議員,亦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包括本屆)。

洪為民教授, JP

洪教授是資深科技及天使投資人,從事IT工作30多年。早年畢業於理工學院數學系,後來修讀多個不同學位,包括歷史、商管及法律。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及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及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

朱葉玉如教授, PhD, BBS, MH, JP

葉玉如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藥理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晨興生命科學講座教授、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教授長期致力於探索神經科學的前沿領域,研究成果獲得了科學界的廣泛認同。葉教授屢獲殊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還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及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主持:

陳呂彥先生

陳呂彥先生為Q Venture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專注投資美國,歐洲及以色列的深科技項目,並協助投資項目在大灣區完善其產品設計、開發及量產等範疇。陳先生畢業于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主修經濟,及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RCEP and Hong Kong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January 18th, 2021

2021年1月10日講座網上重溫

2021年1月17日講座網上重溫

日期:2021年1月10日(星期日)及17日(星期日)
地點:香港大學徐展堂樓 5樓

共五部份:
(1) 金融經濟貿易:挑戰及機遇
【1月10日上午10時】
主持:關品方教授、陳溢鋒先生
主講嘉賓:雷鼎鳴教授、鄧希煒教授、莊太量教授

(2) 投資機會、選股及發展
【1月10日下午一時半】
主持:趙麗娟女士
主講嘉賓:羅尚沛先生、龐寶林先生、曾志英先生

(3) 香港RCEP金融城:區域的結合與競爭
【1月17日上午10時】
主持:黃宇翔先生
主講嘉賓:陳文鴻教授、施永清先生

(4) 大國競爭與香港:政治、歷史與未來預估
【1月17日下午一時半】
主持:林勁放先生
主講嘉賓:陸人龍教授 、張量童博士、張家敏先生

(5) RCEP時代下的中國企業出海新機遇
【1月17日下午3時】

聯合主辦
香港大學職員協會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
香港大學夫子儒生校友會
青年聯席

聯合協辦
香港集思會
大學學國事青年會
麥閣文(MegaOne Ventures)
Governance Forward

With the decoupling of China and US, what is the implication for Hong Kong’s Economy?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June 22nd, 2020
講者們與主辦機構負責人合照

講者們與主辦機構負責人合照

網上重溫

前言:

香港一直是一個融通中西的重要國際城市,但是隨著中美衝突升溫,且從貿易蔓延到科技、人才交流和金融經濟等領域,香港人開始關注中美磨擦會如何影響香港的經濟。 當然,中美博弈對香港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近來不少原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或回流香港上市,中美緊張亦或會提升國家利用香港的融資平台。危機中對香港,是否有利亦有弊?

然而,近年香港經濟不斷收窄,除了金融、地產、專業和政府資助的職位外,零售、旅遊、批發、酒店、交通運輸、物流、製造、服務等行業薪水長期偏低,都面臨著巨大經營壓力。中美磨擦,甚至脫鈎,會否進一步加深香港的危機和困難?

日期:2020年6月12日
時間:星期五 下午6時至8時30分
地點:香港大學 &直播
形式:直播公開
現場(50人)請現場參與者填妥表格,並須於講座當天於登記處核對資料,方可入座。

講者:
雷鼎鳴教授
張家敏先生
陳文鴻教授
鄧希煒教授
羅尚沛先生

主辦機構:
香港大學職員協會
香港集思會
大學國事青年會

回應選舉管理委員會 2020 年《立法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 意見書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March 31st, 2020

香港集思會於去年2019年12月進行了對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意見收集,並收集了264份意見,其中包括有關選舉程序及安排的開放自由填寫意見。香港集思會認為意見具有參考價值,估整合後提交與選舉管理委員會,作為回應選舉管理委員會 2020 年《立法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 意見書。

意見書全文

(2020年3月31日)

選舉管理委員會於2020年4月24日給予書面回覆

A letter to the Director of Broadcasting with suggestions to help students during the school suspension period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February 17th, 2020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發展,全港學校停課,香港集思會認為除了關心同學們學業上的安排,他們的身心健康亦值得留意及給予指引。故我們向一批家長的採集及整理了一些意見,期望香港電台可以採取積極措施,調整播放對學生有益身心的電視節目,讓小朋友在此疫情期間得到適當的照顧。

致廣播處梁家榮處長信件

(2020年2月17日)

A letter to the EDB with suggestions to help students during the school suspension period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February 7th, 2020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發展,全港學校停課,香港集思會認為除了關心同學們學業上的安排,他們的身心健康亦值得留意及給予指引。故我們向一批家長的採集及整理了一些意見,期望教育局可以採取積極措施,讓小朋友在此疫情期間得到適當的照顧。

致教育局楊潤雄局長信件

(2020年2月7日)

HKIC Released Second Report on Cross-Border Marria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September 26th, 2017

香港教育醫療仍佔優 過半家庭考慮長遠定居「大灣區」
跨境婚姻促進兩地了解  紓緩香港人力資源不足 

《新聞稿》

(2017年9月26日)
香港集思會發表一份題為《香港與內地跨境婚姻第二次探討》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在過去二十年,兩地跨境結婚的夫婦人數接近一百萬,累積結婚宗數逾48萬宗,相等於現時香港家庭住戶比例約兩成,而每年新增的跨境婚姻數目超過2萬,佔全港結婚總數四成或以上。這批跨境夫婦及其所生育的下一代,成為了香港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當中的重要持分者。
研究亦發現,近年兩地婚姻呈現四大趨勢:「港女」嫁「內地男」數目大增、雙方教育程度顯著提高、夫妻年齡差距縮小、內地配偶在港就業人數增加。
研究針對中產及較高學歷的兩地跨境婚姻夫婦,除桌面研究外,以問卷調查訪問了804名跨境結婚的人士,並與另外33名受訪者進行深入訪談。

香港教育醫療佔優 移居「大灣區」具吸引力
過往香港人與內地人結婚,幾乎一面倒會申請內地配偶來港團聚,但隨著兩地經濟差距縮小,加上香港居住環境比內地擠逼,內地配偶已未必喜歡移居香港,而居住環境亦成為近年跨境婚姻的最大挑戰。隨著過關口岸不斷增加、兩地往來交通日益便利,不少受訪者開始考慮移居生活成本較便宜、空間較大的內地城市,當中有「出嫁從夫」思想的香港新娘尤為有此傾向。有超過一半(55%)受訪者便表示,樂意考慮在「大灣區」(即包括香港和位於廣東、深圳等鄰近城市)長遠定居。
與此同時,逾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醫療服務比內地優勝。受訪者一致讚賞本港的教育質素佳、教學方式靈活、英語水平高,而且資訊發達,有利子女的學習和競爭力;另外醫療設施良好、技術先進,醫護人員專業可靠,相信這兩方面內地暫時難以追上,加上香港治安良好、城市規劃完善,令不少人(特別是有子女者)仍傾向以香港為目前的落腳地。
對於兩地的宏觀前景,受訪者明顯對內地發展較為看好,七成表示對內地的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對香港前景「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的則有五成。雖然大部分受訪者仍認為現時香港的工作/事業發展機會比內地好,但在投資機會方面,兩地已相距不遠。
事實上,不少跨境夫婦的地域流動性強,未必長期留在同一個地方,例如很多內地婦女取得香港身分證後,就會搬回內地居住,亦有居於內地的家庭,會在子女出生後回流香港,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部分則長期過著「兩邊走」的生活。以他們的生活模式、個人及家庭規劃來說,兩地的界線已漸變模糊。

主張循序漸進改革 融合是香港的出路
提及對香港及內地政治環境的看法,高達七至八成的受訪者均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廉潔、自由、公義、法治)必須維護」、「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國家安全和主權一定要維護」。超過八成受訪者認同「香港要保持『一國兩制』」,但同時有逾四成人認為「一國兩制」已被削弱。
另外有逾八成受訪者認為「現時出面爭取權益的各種團體阻礙政府運作」,近七成認同「政治改革要循序漸進」。受訪者又指出,新一代的內地人可從社交平台、朋友通訊間取得多方面資訊,不少亦曾接受西方教育,視野較上一代廣闊,思想也較開明,但他們一般主張溫和漸進、兼顧社會和諧的政治改革,絕不認同暴力激烈的抗爭行為。至於他們的政治參與程度,在有資格成為香港選民的受訪者中,53%表示已登記成為選民,當中61%曾經投票。
有逾六成受訪者認同「香港的發展需要依靠中央支持」,近七成受訪者支持加強兩地經濟融合,而支持兩地文化融合的有近六成。不少受訪者指香港經濟體系小、市場需求有限,而且產業過於單一,沒有任何增長點,與內地融合可說是「唯一出路」。

跨境婚姻促進了解 消除對異地的成見
對於化解近年的兩地矛盾,43%受訪者仍抱樂觀態度,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跨境婚姻對兩地融合有正面的影響」。先是夫妻兩人彼此感染,研究問及婚前和現在對異地各方面的適應程度,包括語言、社交禮儀、生活習慣、工作方式、人際關係、政治體制及價值觀,受訪者在所有範疇的適應/接受度均有所提升;近七成認為自己/配偶融入異地社會。
此外,當夫婦倆與身邊的親友接觸、溝通,分享個人經歷,亦有助消除其他人對異地的誤解。有受訪港人就自稱是「親善大使」,不時積極向配偶及其他內地人宣揚香港的優點,同時跟香港親友分享內地的最新情況,澄清某些刻板印象和錯誤觀念。他們相信此力量可潛移默化、積少成多,有助促進兩地的互相了解、包容,及各方面的融合。

來港留港渠道增加 提供寶貴人力資源
事實上,現時內地配偶不一定要依靠「單程證」來港,或只從事前線工作,不少人在婚前已擔任專業界別或行政管理層職位,有的則在香港讀書,可透過多項入境計劃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在港居留發展。他們在經濟及社會上的參與,加上所生育的下一代,一方面可填補香港人力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亦可紓緩本地人口老化帶來的壓力。

結語及反思
香港集思會總裁黎黃靄玲說:「過往港人對跨境婚姻有很多負面印象,對有關數字及趨勢也不甚清楚。希望這研究能為各界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協助大家了解兩地婚姻的最新情況,特別是社會結構的變化。」
她又表示:「兩地的跨境婚姻是自然衍生的現象,因兩地人士情投意合而產生,是香港年青人的自由選擇。期望港人能加以尊重及包容,不再標籤及歧視新來港人士,並以客觀、正面的態度看待兩地關係及未來的共同發展。」
最後,隨著愈來愈多跨境家庭考慮移居內地,或長期在香港、內地「兩邊走」,研究建議政府要將「家庭團聚」生活圈的定義擴大,加強了解居於內地港人的處境,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資訊及支援。


研究背景及方法
香港集思會曾於2013年以相對中產、高學歷的跨境婚姻人士為研究對象,作出初步探討。事隔四年,兩地的經濟發展、社會及政治氣氛出現明顯變化,香港集思會逐作出第二次研究,希望在最新格局下,掌握這批跨境結婚人士的特徵、處境及挑戰,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兩地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矛盾與融合。
本研究透過桌面研究、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利用滾雪球抽樣方法,以面訪的形式成功訪問了804名符合以下條件的兩地跨境結婚人士:於2003年或以後結婚;家庭每月收入為2.5萬港元/人民幣或以上;或夫妻中一方或雙方達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
本研究亦邀請了33名相關人士進行深入訪談,包括26名符合上述條件的兩地跨境結婚人士,以及兩地婚姻/戀愛配對顧問、婚禮管理協會代表、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預留學額予跨境學童的小學校長,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界代表。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站http://www.ideascentre.hk。

香港集思會簡介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由一群熱愛香港人士於2008年12月創立,專門發掘、搜集和研究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富建設性和具創意的建議,給政府、有關人士和公眾參考。
透過集思廣益,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一、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及三、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項目成員:
黎黃靄玲 香港集思會行政總裁
唐希文 香港集思會研究顧問
余婉華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