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打通官商經脈 發展有望提速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November 15th, 2024

2024 年 11 月15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打通官商經脈 發展有望提速

近年陰霾籠罩樓市,發展商對競投政府、港鐵和市建局土地持審慎態度,出現多宗賣地流標。在市場經濟追求至高回報原則下,發展商不願「高價」追地可以理解,坐擁土地儲備的發展商亦不急於投地,甚至可能私底下擔心政府大力開拓土地應付長遠發展需要,會影響他們土地儲備的升值潛力。

然而,今屆政府指過去樓市不景時,昔日政府放下造地工作,造成日後樓市復甦卻缺地建樓的後果。為免歷史重演,政府多次重申在北部大都會區的開拓和重整土地工作,會按原定時間表進行,只是交椅洲填海計劃會減慢步伐。經濟學者和市民關注焦點則落在賣地收入減少會加劇政府財赤,影響政府在房屋以外的公共服務,以及樓價超貴與劏房問題何時方能解決。

就在官、商、學、民之間對造地工作緩急與面積多寡意見不一之時,先有前特首梁振英拋出香港是否造地愈多愈好,和土地會否供過於求的問題;後有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與特區政府高層和工商界人士(以地產界最矚目)在深圳座談,敦促工商界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共同推進落實長遠發展規劃。有時事評論解讀中央要求發展商支持政府,積極參與投地,避免房地產這條香港經濟重大支柱斷裂。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說,政府必須有土地主導權,否則此權就變成「在利益藩籬的控制之中」,令人想起多年前坊間流行一時的「地產霸權」熱話。其實,土地買賣要雙方「你情我願」,一隻手掌拍不響,政府固然有權決定何時推出何地和推地面積多少,還有加入不受發展商歡迎的特別賣地條款(如預留地方興建安老院舍、社區會堂等),但發展商若覺得招標項目中太多發展限制,不符商業利益,甚或未能「賺到盡」,大可不入標,又或出價時把地價大打折扣至政府不願接納的水平,這個話語權又算不算是「霸權」?政府的「行政主導」又是否一定能夠達成「以結果為目標」?

「香港好、商界好;商界好、香港好」,社會無謂抱着「官商博弈」,或是反過來「官商勾結」的前設,來看待土地供應問題中的雙方關係,官商合作才能達成雙贏,才會造福香港。政府要主動出擊,虛懷若谷,多聽業界聲音,多吸納民間智慧,而非單憑一己良好但離地的意願,或視賣地條款要求或限制如聖誕樹燈飾,掛得愈多愈好。政府過去數個涉及土地的大型發展項目,例如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郵輪碼頭,就是因為政府最初的如意算盆打得太響,發展商難以接受,結果「一拍兩散」,項目蹉跎多時,偌大的地皮長期曬太陽,平白損失了難以計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政府過去處理一些特殊建設項目,在未正式招標前,有邀請業界呈遞意向書(EOI)「熱身」的做法,一來測試市場水溫,二來可吸納市場意見,令招標條款更貼地、更可行。此外,政府還有其他諮詢渠道,包括城規會、地產建設商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專業團體和有關業界商會。

不過,筆者在職時的經驗是,後者的角色較為被動,主要是認許(endorse)政府準備出台的計劃和措施,可能是政府不大想太多意見造成「節外生枝」。其實政府應嘗試擴大這些團體參與擬定計劃和措施的空間,有助它們出台後推行更順暢。特首常說,香港現已脫離「由亂及治」,進入「由治及興」,如政府在「治」方面多下工夫,如商界對夏主任的告誡放在心上,則「興」期可待。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再來土地大辯論?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November 8th, 2024

2024 年 11 月8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再來土地大辯論?

自香港回歸後,歷屆政府均在《施政報告》(1998、2011、2013、2022)提出需要開拓更多「生」地,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長遠發展需要。不過,土地短期供應短缺,政府「撲火」還來不及,唯在「見縫插針」、「盲搶地」等情況下,建立土地儲備似乎只是良好意願而已。

2018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持「土地大辯論」,其後小組報告建議政府應持續造地及建立土地儲備,均被政府接納。

林鄭月娥更力推交椅洲人工島造地大計,卻被反對者指為「倒錢落鹹水海」。2022年李家超接任特首後,政策方向維持不變,去年在《施政報告》中宣布,預計至2048年的整體土地供應減去預計需求,將可建立最少1000多公頃的土地儲備,是特區政府首次為建立土地儲備的策略,提供較實在的落實時間和數量指標。

因着過去幾年整體經濟環境改變,加上私人樓宇落成量增加,市民對入市持觀望態度,發展商對政府、港鐵及市建局的土地招標反應冷淡,政府賣地收入劇減導致財政盈餘收縮。面對這一籃子因素,社會陸續有聲音認為,政府毋須急於動用大量財政資源開發土地,予人「土地大辯論」重啟的感覺。近日最矚目的言論是前特首梁振英於網上以〈慎防供過於求〉為題撰文,指未來土地房屋供應量並非愈多愈好,過量供應會對私人資產、社會資源、金融制度和政府穩健財政產生負面影響,政府要拿捏未來房屋需求量,盡量做到供求平衡。其後,梁振英又以〈因為不是免費的〉為題撰文,忠告低密度發展的規劃是有財政代價,「社會要有通盤和細緻的考量……拿捏好準繩」。

現任特首李家超迅即回應指造地和供應是兩回事,不斷造地,可讓當局在有需要時可快速推出市場,沒有即時需要推出的土地則列入土地儲備。李特首又指出,政府對於造地和推出土地會持謹慎態度,「嚴肅地按數據分析來判斷供求的需要,有序、平穩」,希望香港的土地房屋健康發展。梁振英連日發文回應,有媒體形容這是兩代特首隔空開火,又有學者為兩人重啟土地辯論作出背後的政治解讀,為政商界提供了私人飯局間的「吹水」材料。

梁振英在其中一篇帖文呼籲政府「建城造地要科學和專業」。筆者不具專業資格,難以就此方面評論政府過去和現在的有關工作是否不夠科學和專業,惟回顧特區過去27年經歷的遭遇,不少影響土地房屋規劃及建設的事情,都不是科學和專業可以推算出來。誰能預計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和風暴?誰能預見「佔中」和「修例」行動?誰能預知禽流感和新冠病襲港?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世界會出現更大更急的自然和人為變化,特區政府可以做和應該做的是多走幾步,提高現行研究造地工作和資料的透明度,更加開誠布公,讓大眾參與制定未來10年以至20年基於不同假設場景(緊貼國家每個5年計劃)而推算出來的土地需求增減量。雖然今天科學不論有多先進,也不能確保這些假設一定準繩,但若民眾有機會參與、認同和支持,政府和市民「榮辱與共」,盡量避免效率低的土地大辯論,對「由治及興」也是出了一分力。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劏房何時「清零」-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October 18th, 2024

2024 年 10 月18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劏房何時「清零」

行政長官前天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內容從「一國兩制」談到「精神健康」,不同持份者各取所需,各抒己見。不過,從過去兩日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社會評論、市民提問特首內容所見,民生問題,特別是「劏房」問題仍是市民關注之首。政府打算立法制定出租「劏房」的最低標準,合標的稱之為「簡樸房」,不合標的將透過懲處違法的業主予以取締,住在違規「劏房」的租客則免受刑責。

受以上方案影響且最感「切膚」之痛的並不是「劏房」業主而是租客。政府估計現時有約11萬個「劏房」住戶,部分符合「簡樸房」標準,但由於在現階段政府不宜進行「凍結調查」,亦無意於通過有關法案後進行,將來被界定為「劏房」的實際數目和居於其內的人口數字,以及其他可作調研的資料無從得知。

這些「劏房」一旦面對執法行動,居民有3個選擇:一是遷往屆時必會「坐地起價」加租的「簡樸房」;二是遷往其他暫未列入執法行動對象的「劏房」,「住得一日過一日」;如果有關居民已在輪候「上樓」名冊內,第三個選擇是期望獲政府安置優先入住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行政長官日前亦重申,政府一貫的政策是一定不會讓受遷拆影響的居民「無瓦遮頭」,問題是政府能及時提供足夠數目的公營房屋單位給這些居民嗎?若有輿論支持和財政狀況許可,政府還可對有切實需要的「劏房」住戶發放一次性的搬遷特惠津貼。

《施政報告》指出有11萬個「劏房」住戶,未知當局已否準確掌握到他們的地理位置,相信大部分應是位處市區的失修高齡樓宇內。若果該等樓宇已被或將會被納入舊區重建計劃內,可能會對推行市區重建計劃產生一正一負的影響。

從正面看,若「劏房」業主持有的樓宇已被巿建局選中為重建項目,不會花錢把「劏房」改為「簡樸房」,而是快點把取締了的「劏房」交吉賣給市區重建局以獲取更高的補償,而收購過程及時間亦因而提速提效。從負面看,擁有「簡樸房」的業主有了政府的認可,除非市場需求急劇下滑,否則未必會有足夠誘因促使其速售單位予市建局,因此拖慢舊區重建進展。房屋局應多與市建局溝通,讓舊區重建和取締「劏房」相輔相成。

至於取締「劏房」的力度和速度,《施政報告》 指政府會設定足夠的寬限期,並會配合市場上「簡樸房」的供應,以及公營房屋的供應和政策,把「劏房」分批有序處理。《施政報告》訂下了新指標,在2025/26年度,差餉物業估價署會查核不少於1000個「劏房」戶的業主有否觸犯針對規管租賃的罪行。就算作保守假設,現時11萬個「劏房」只有20%屬於違法,其中一半業主不再出租這些「劏房」,以每年抽檢數量計算,政府豈非要花約11年才能確保「劏房」清零?

香港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方之一,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和小朋友是他日香港的棟樑。既然是「稀有動物」,社會理應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居環境,讓其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可是他們其中有多少人被迫在「劏房」成長?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教育,可否也為改善影響下一代成長至為重要的居住環境展示更大決心?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馬路與天路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August 17th, 2024

2024 年 8 月16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馬路與天路

香港地少車多,總數2241公里的行車道路(港人稱「馬路」)充斥着813000部車輛,雖未出現其他國際城市經常交通嚴重擠塞的問題,但擴闊現時舊區內交通繁忙的道路和在新發展區建造新道路以應付新增人口的需要,有違綠色可持續發展原則。興建更多柏油或三合土馬路,削弱了香港建設「海綿城市」的能力。維修被高汽車流量損壞的馬路,政府每年又得花多少錢?

「低空經濟」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在離地數百米的天空,建立飛行走廊,有學者稱之為「天路」,供小至中型遙距控制的無人駕駛飛行器行駛,避開馬路上的交通擠塞,達至提速提效。為了應對未來天路也可能出現交通擠塞的問題,走廊可用不同的飛行高度區間劃出多層的「天路」,達至提量。這類俗稱「無人機」的主要商業用途,是運送包裹、外賣、藥物、急件等物品,操作成本比有人駕駛貨車運送的模式為低,不過過去新冠疫情衍生的眾多電單車送外賣速遞員的飯碗,會否被新興的「低空經濟」砸破呢?

「低空經濟」的另一層次,是利用比無人機使用的「天路」更高但不超逾1000米的上空,開放給有飛行員或無人駕駛的載客(一般是四名)電能垂直升降飛行器(英文簡稱為eVTOL)使用。比起直升機,eVTOL是零碳排放,飛行噪音更低,建造、維修和操作費用更低,收費更便宜,對於爭分奪秒的商務行政人員,不失為直升機以外的一個選擇。eVTOL亦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空中漫遊節目,吸引顧客。

「低空經濟」並不是紙上談兵。無人機的技術、設計日趨完善,商業用途亦日益擴大。美國電商亞馬遜早於2020年已獲當局發牌以無人機在加州送貨,並宣布今年年底在意大利和英國引進這種服務。我國更遲來先發,今年2月深圳一架無人駕駛的eVTOL「空中的士」試飛珠海成功;一個月後,廣州亦有「空中的士」成功穿梭於高樓大廈密集的珠江新城CBD。大灣區成為全國「低空經濟」領頭羊,指日可待。特區此時還不投入,更待何時?

特區政府應加快從商貿、貨運、客運、交通管理、緊急服務等角度研究無人機及eVTOL在港運作的技術可行性,以及「低空經濟」在香港發展的潛力。珠玉在前,當局可向海外城市和內地省市(特別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取經,希望特首於今年的《施政報告》闡釋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方向和支援這新興行業發展的實質措施,充實香港作為綠色智慧城市的內涵。如政府為「低空經濟」開綠燈,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區、新田科技城以至整個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都要預留「天路」和土地給大大小小的無人機停泊和裝卸貨物。至於載客的eVTOL,跟直升機一樣,最合適上落乘客的地點莫過於甲級寫字樓的天台,當局可能要審視《建築物條例》對這種構建物的規限程度,盡量方便發展商興建eVTOL的停機坪。此外,飛行工具和飛行限制範圍與高度等屬民航處管轄,經濟效益評估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責任。「低空經濟」是跨局跨部門的課題,看來特首又要成立一個專班了。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得西九、得天下? –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August 1st, 2024

2024 年 8 月1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得西九、得天下?

西九文化區(下稱文化區)從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8年提出興建(時稱西九文娛藝術區)至今已近四分一世紀,現時雖漸具規模,但發展過程荊棘滿途,當中尤以文化區的經營模式可持續性最令政府、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下稱管理局)及納稅人擔心。

發展文化區需要大量短期、中期及長期的資金。計劃初出台時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借助私人市場力量,以整個原稱西九文娛區內的土地發展權益(包括商場、商廈、住宅)授予單一發展商,條件是中標者需要負責設計、興建及營運政府要求的各項文娛設施。 這條winner takes all(鰲頭獨佔)的批地原則卻惹來公眾、文化界、政客,甚至部分發展商的強烈不滿,「得西九、得天下」之說,甚囂塵上,迫使政府改弦易轍,立法成立管理局,予以一次性的撥款,其後文化區便要自負盈虧。回想過來,假若當年整個西九文娛區真的「外判」給一家發展商,以近年香港的地產發展表現欠佳,文化區算不上是塊肥肉,說是雞肋更恰當。攪不好的話,文化區最壞情況是可能出現「爛尾」,最終還是要政府收拾爛攤子。

管理局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被怎能做到可持續財務穩健的問題纏繞,今年3月及5月管理局主席唐英年透過傳媒公開向政府兩度「逼宮」,指政府如繼續不回應管理局提交的財務建議方案,該局資金鏈或於明年6月斷裂,若動用儲備則可捱多一年左右。結果政府兩個月後公布解除文化區內住宅項目的發展模式限制,允許出售該等項目,以發展物業的收入支持文化區的財政,避免政府動用公帑資助。

文化區的財困就此便解決了嗎?當然不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宣布政府決定時明言,政府此舉可「解決(管理局)目前面對的資金流問題,管理局必須用好政府給予的土地資源,確保財務可持續性,最終達致自負盈虧,這亦是西九文化區經營模式的初心」。問題是管理局既有燃眉之急,理應盡快出售區內住宅發展權套現,但現時一手樓市弱況在短期內難以強力反彈,發展商就算有興趣「投地」,出價也不會太進取,倘管理局「要錢不要貨」,「低價」「賣地」應急,是否明智之舉呢?假如要遵照政府要求,用好政府給予的土地資源,那何時才算是「賣地」好時機?再者,文化區可作非文化用途的土地不是長賣長有,以「賣地」收入支撐文化區的營運和長遠發展,其可持續性十分存疑。事實上,政府的新聞公報指出同意管理局「賣地」將使後者可繼續運作(僅)約10年,期間政府會與管理局找出可行的措施,以解決其長期的財務挑戰。

文化區非香港全球獨有和始創,網上搜尋顯示起碼有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文化區(面積達2700公頃,等於2.7個交椅洲人工島),和美國得州沃思堡(Fort Worth)文化區(面積為48.5公頃)。兩者的願景、使命、文娛設施和商業原素(例如購物、餐飲)跟西九文化區相近,可惜有關兩者財政資源的網上資料不全,只知道Saadiyat文化區內及其周邊有大量由一家發展商攏斷的高中檔住宅發展,大有可能就是以地產支持文化區的財政。管理局不妨參考此等海外文化城的生財之道。

除文化區外,世界知名博物館的營運模式亦值得管理局參考。門票收入通常只佔該等博物館收入少部分,大多數博物館都要靠私人慈善基金長期撥款及個人或大機構的長期捐款和贊助,有的還可獲政府長期補貼。以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為例,該館除獲當地政府為一億美元的建館費買單外,再獲一筆5000萬美元的基金作收購藏品之用。此外,有別於西九文化區的M+,當地政府也為博物館每年的1200萬美元支出提供補助。花費這麼多公帑,換來把畢爾包從衰敗的工業城鎭華麗變身成吸引全球遊客的文化朝聖地,是絕對值得。當然,每個文化區或文藝設施都有不同的背景,特區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將其他地方的設施財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區,但參詳海外這類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說不定可以找到靈感,以合適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區從財困拯救出來,讓它在天下間拼出個名堂。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講座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May 14th, 2024

網上重溫

雋悅工作室、香港集思會、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合辦,樹賢基金支持「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講座,邀請中國建築(香港)可持續發展總監區詠芷女士、「自然在地」創辦人,香港地球之友董事羅敏儀博士及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主管張潔儀女士分享對此題目的看法,歡迎大家出席參與討論。

講題:減廢的疑惑:香港垃圾徵費的前生今世與展望
講者:區詠芷、羅敏儀、張潔儀
主持:林勁放
日期: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講者簡介:
區詠芷女士 (Michelle),現為中國建築(香港)可持續發展總監,於2013 – 2022年為香港環境局黃錦星局長的政治助理,協助籌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等。

羅敏儀博士 (Caroline),「自然在地」創辦人,香港地球之友董事,曾於高等院校擔任助理教授,多年來推廣自然生態教育、研究城市綠化相關議題,包括城市園林廢棄物的再利用。

張潔儀女士 (Suzanne),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主管。曾於環保團體擔任管理層,倡議多項環保政策。

「新時代的教育」講座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January 13th, 2024

網上重溫



大家都說社會變了,到底什麼變了?最根本的,是社會的生產形態變了,以致社會形態整體變了。年青人面對的,是很不一樣的社會現實,他們的社會觀,尤其是對職業觀,與傳統很不一樣。如此,則教育還能一樣嗎?在新一年的開始,雋悅工作室、香港集思會合辦「新時代的教育」講座,邀請程介明教授分享對此題目的看法,歡迎大家出席參與討論。

講題:新時代的教育
講者:程介明
主持:羅慶琮
日期: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講者簡介:
程介明,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七一」講話精神座談會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July 15th, 2022

2022年7月15日香港集思會主席楊佰成先生出席粵港澳智庫人士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探討從智庫研究角度出發,探討未來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如何把握機遇、戰勝挑戰,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


來源:香港商報網

來源:香港商報網

以下為相關報導: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為「一國兩制」開創新局面、香港實現新飛躍,指明前進方向,深予厚望。

為發揮「思想庫」、「智囊團」角色,融會貫通講話精神,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發起討論學習,三地近30家智庫組織的專家學者齊聚一起,為香港實現良政善治新氣象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主持會議。他表示,習主席的講話對香港具有重大意義,社會各界要持續展開討論、分享體會、互相啟發,同為香港開新篇、同為智庫創新局。

中聯辦研究部部長雷海秋應邀出席座談會,他對三地智庫人士舉辦座談會深表贊許,勉勵智庫人士作為思想產品的重要製造者和傳播者,更要「將自己的頭腦武裝好」,帶頭在學好原文、準確領悟、把握要義上持續下功夫,切實落實到行動上、融入到工作中。他續指,希望三地智庫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加強對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的準確闡釋和宣介,增強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信心;加強政策研究,為香港邁向由治及興、開啟新格局提供智力支援;加強智庫自身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把智庫組織建設成為特區管治人才的重要蓄水池、輸出地。

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習主席講話中「四個必須」確保了「一國兩制」事業始終朝着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四點希望」則展示對新一屆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寄予厚望,為政策研究專業創造了更大發揮空間。他建議要建構整個「政策研究生態系統」,包括政府內高層次具戰略性的全局性研究、政策局對各自政策範疇的研究、民間和大學內的專業政策研究機構等,主動聯絡和對接內地相關政策研究部門,思考如何更好配合香港在新征程的需要。

立法會議員、紫荊研究院副院長周文港表示,特區政府、香港社會各界應加強對國情、尤其地緣政治快速變化所帶來挑戰的認識,增進對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他會代表智庫界再次建議特區政府,優化完善前「創新辦」和即將設立的「特首政策組」的體制,圍繞各方面的發展和改革作出更深入研究分析與對策建議。

有與會智庫人士深有感觸地談到,習主席七一講話文本精煉,講話對象不但是香港人,也包括內地同胞和國際人士,是重要的歷史文本,準確把握了香港問題的關鍵,解決了「一國兩制」的時間、定義和前提;也「用了最好的詞彙給香港」、「給了香港人目前最需要的自信心」。

座談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智庫代表,都表示習近平主席對香港的「四點希望」,是中央親自推動「由治及興」,也為特區政府和智庫界提出了許多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未來將有一系列重大而緊迫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深化研究。有多位智庫代表都表示,粵港澳三地在新的歷史階段,應當緊密合作,更好發揮建言獻策的作用。

一是提升特區治理水平。智庫代表建議要從改革政府管治體系入手,理順問責官員與公務員系統的領導與協作關係,提升決策能力和施政效率。同時,要加快管治人才培養的步伐,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提升管治團隊和公務員團隊的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

二是增強發展動能和分配社會利益。有智庫代表表示「北部都會區」是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重要戰略發展規劃,必須深入研究、加快落實,建設成打造成「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的核心區。來自澳門的智庫代表表示,習主席的重要講話,不但為香港發展指明方向,亦為同樣作為特區的澳門發展注入強大的信心。

三是促進青年發展。各家智庫的負責人表示,會牢記習近平主席「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和「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的囑託,把培養好青年智庫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青年智庫人才的思想準備、專業培訓和政治歷練,為特區管治架構源源不斷輸送優秀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右一),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右二),立法會議員、紫荊研究院副院長周文港(左二),出席座談會並先後發表意見。

會議於7月15日以線下及線上形式同步進行。本次座談會也特別為現場參會的人士準備了《講話》單行本的繁體版,以及最新出版的英文版。與會者表示欣賞,有了中英對照的文本,有助向國際社會講好香港「一國兩制」故事。

出席會議的還包括中聯辦研究部副部長李兵、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鄭宏泰、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王平、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何俊志、廣東省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馮可強、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民智行動設計智庫副總監宋恩榮、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閻小駿、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研究主管)錢慧敏、匯賢智庫政策總監黃彥勳、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明匯智庫顧問暨嘉華、香港「中經文促會」伍俊飛、天大研究院副院長張岩峰、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香港集思會主席楊佰成、香江智匯主席吳歷山、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潘學智、全國港澳硏究會理事黃梓謙、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等。

2022-07-15 18:57:17
來源:香港商報網
http://www.hkcd.com/hkcdweb/content/2022/07/15/content_1355127.html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簡介會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December 2nd, 2021

網上重溫

凌嘉勤教授的Powerpoint檔案(PDF version)


香港集思會理事代表贈送紀念品予凌教授

凌教授與現場觀眾及線上80多位觀眾分享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十月份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是特區政府一個重要的策略行動綱領。《發展策略》建議把新界北部現有及擬議的發展項目完整地整合為北部都會區,積極促進香港與深圳的融合發展。

有鑑於各界對施政報告,特別是對《發展策略》的關注,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及香港集思會邀請了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教授於11月30日(星期二)‪晚上8:00-9:30 舉行網上及現場講座,為大家簡介《發展策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發展策略》並進行交流。機會難得,請勿錯過!

題目: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簡介會


日期: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8:00 – 9:30
地點:香港大學 Knowles Building(紐魯詩樓)2樓210室
形式:現場參與(20位名額)及網上觀看
語言:廣東話
費用:全免

主講嘉賓:凌嘉勤教授 銀紫荊勳賢
FHKIP, RPP, 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城市規劃師資格

凌嘉勤教授是專業城市規劃師,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署長及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凌教授從規劃署署長職位榮休後,受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委任為客席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委任為實務教授(城市規劃)及賽馬會社會創
新設計院總監。

他現任香港房屋協會副主席、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及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

CHINA’S GREAT REVERSAL IN REGULATING THE PLATFORM ECONOMY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August 26th, 2021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及香港集思會共同主辦,邀請香港大學法律系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湖月博士於9月3日(星期五)‪中午1:00-2:00 舉行網上講座,討論有關中國最近對網絡科技領域的監管,及分享她最新著作「中國反壟斷例外主義」(Chinese Antitrust Exceptionalism: How the 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Global Regulation)。

題目:
Chinese Antitrust Exceptionalism: How the 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Global Regulation
 
日期:2021年9月3日(星期五)
時間:中午1:00 – 2:00
形式:網上講座
語言:英語
費用:全免
 
主講嘉賓:
 
Dr. Angela Zhang 張湖月

Associate Professor
Director of Center for Chinese Law
Department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gela Z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aw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Chinese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 award-winning legal scholar, Angela is a highly sought-after commentator on Chinese antitrust issues.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gela taught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and practiced law for six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sia.

In this webinar, Angela Zhang will discuss China’s recent regulatory crackdown over the tech sector. The webinar will draw upon insights from her new book Chinese Antitrust Exceptionalism: How the 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Global Reg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new article Agility Over Stability: China’s Great Reversal in Regulating the Platform Economy to unravel the complicated dynamics in the Chinese regulatory process.